bbin体育足彩_bbin新体育平台-客户端下载

图片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资讯 > 今日龙泉

以作风之变赋能发展之兴

文章来源:龙泉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22 09:41:49 点击数:

“以前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得回乡里,出行加办事要花三四个小时,现在在城里就能办,对我们老百姓来说真是太方便了。”近日,在龙泉市乡镇城区联合一站式办事服务中心内,城北乡上田村村民周金菊开心地分享着她的办事体验。

为切实解决偏远乡镇进城务工村民办事“两地跑”的难题,我市在城区设立乡镇城区联合一站式办事服务中心,选派屏南、宝溪、道太、城北、龙南5个偏远乡镇的干部常驻中心,以“乡事城办”服务机制精准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该中心运行以来,办事提速70%,群众纷纷点赞,普遍反映流程更顺畅、解释更清楚。

近年来,我市以“抓作风、强效能、优服务”为目标,持之以恒推动作风效能革命,干事创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提升。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把作风效能革命建设作为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重要抓手,部署开展了“弘扬企业家精神、引领创业再出发”主题活动,围绕干部如何创优大讨论、干部能力提升等系列活动,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优化办事流程、破解民生难题、服务经济发展的实际行动,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学习教育成效。上半年,我市交出一份“半年红”高分成绩单:生产总值(GDP)增长8.1%,增速位列全省第2、山区海岛县第1,连续7个季度保持丽水前三,连续8个季度实现7%以上高位增长。

特约摄影师 张有钢 摄

作风革新

激活干事创业“源动力”

作风是干事创业的基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自今年4月市委部署“弘扬企业家精神、引领创业再出发”主题活动以来,一场以“我该怎么创优”为核心的大讨论活动在全市党员干部中迅速铺开。

在经济开发区的讨论会上,“如果我是企业主,会想要怎样的服务?”这一反向提问,让党员干部跳出行政思维的桎梏,直面服务群众和企业的本质需求。龙泉市国资控股有限公司组织的大讨论中,大家围绕国控干部如何发挥作用、助推资产经营增效等展开讨论,共同探寻公司盘活增收的新路径……

类似的大讨论活动已在各部门单位、各行各业累计开展1400余场,超过2.5万人次直接参与。尤其在党员干部中,通过深入学习企业家敢为人先、勇立潮头、善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于“破立”之中鼓足干事创业精气神,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仅有干事热情远远不够,专业能力才是干部的“金刚钻”。为此,我市系统构建了“学、练、赛、用”一体化培养模式,锻造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

一场轰轰烈烈的党员干部专业能力提升热潮在全市掀起。在市级层面,市委组织部聚焦干部成长中实践经验不足、工作阅历不深等问题,组织开展了“双招双引”、项目管理、资源规划、财政金融、依法行政等八大领域创优提能行动,打出专题培训、导师帮带、项目历练、赛比互学等组合拳,让更多干部成为“业务通”“多面手”;在单位层面,全市各单位聚焦主责主业,创设干部业务专题讲堂,大幅增加经济发展、改革创新、项目谋划等核心课程比例,着力打造学习型、专业型、技能型干部队伍。今年以来,全市已组织各类“业务大讲堂”576场,培训学员万余人次,形成“组织搭台、全员唱戏”的干部创优局面。

“以前面对资源优势不知如何发力,现在有专业部门骨干手把手指导,很快就把资源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项目。”上垟镇五都楼村党支部书记朱圣武说,通过“专家授课+现场交流+业务实操”模式,今年他们村成功盘活闲置的千亩油茶资源,打造了集文旅观光、采摘体验、生产加工、研学教育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优质油茶基地,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并带动150余名村民就业。

这场“像企业家一样思考,像实干家一样行动”的风潮正在全市各单位催生可喜变化。市财政局通过“龙财191”工程和“青年突击队”计划,结合“青蓝帮带”“龙财三堂课”等载体,促进干部业务精进与实践能力双提升,模式经验入选全省财政系统优秀案例;市投促中心创新基金招商、场景招商等模式,通过“两图两清单”靶向招引汽配、阀门等产业链项目,上半年新招引亿元以上大项目10个,完成全年招引任务的55.6%;西街街道“青马营·半月谈”聚焦基层治理与项目谋划,开设“政策解读+矛盾调解”情景课堂,通过模拟演练提升实战能力,在宫头区块文化街区项目征迁工作中,首日签约率就达82%。

眼下,围绕学习企业家务实高效的行事作风,我市正谋划推出一批勤廉基层单元服务“微品牌”,引导机关基层单元转变服务观念、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基层单元效能创优。

实干担当

绘就乡村共富“新图景”

作风建设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太感谢了,这么多年的老问题,没想到乡里真的帮我解决了。”前不久,在“周三下村日”工作机制的有力推动下,龙南乡坞坑村村民陈某某终于领到因山林权属纠纷而冻结多年的生态公益林补助金。

今年以来,我市在干部常态化下沉基础上,创新推出“周三下村日”工作机制,全市19个乡镇(街道)849名党员干部每周三固定下沉至201个村社,重点帮助联系村社精准谋划共富项目、办好群众急难愁盼事,以干部联农带农、兴农富农的技能本领提升,推动村集体和百姓增收共富。

锦溪镇新锦村安埲自然村的四季豆基地,就是干部下沉的生动成果。今年初,镇干部在下村时了解到安埲自然村有100多亩农田处于闲置状态,经过充分研讨后,帮助村里谋划了四季豆产业基地项目,打造了锦溪镇第一个村级自主谋划经营的产业类项目基地。新锦村村委会副主任谢正付高兴地说,这个由村集体经营的四季豆基地,不仅为村民创造了10余个就业岗位,而且收成也相当可观,今年产量可达10余万公斤,保守估计有近100万元的销售收入。

在谋项目同时,党员干部们充分利用下村时间,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围绕“三类实事”,大办暖心实事、抓平安强治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一线搜集矛盾纠纷作为“周三下村日”清单事项之一,贯通“周三下村日+周五开门接访日”双向融合工作机制,主动靠前服务,真正把百姓的“烦心事”办成“贴心事”。

“多亏了干部们帮忙协调,我们的田租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了!”日前,安仁镇安严村村民项汝武在驻村干部回访时满脸喜悦地说。此前,项汝武等安严村村民,将自家田地租给了一位称因承包项目需要租田的老板,然而项目推进过程中,该老板突然失联,村民们被拖欠的田租迟迟没有着落。驻村干部在下村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将该事项列入“周五开门接访日”重点清单,最终促使涉事公司履行相关义务,将拖欠村民的全部田租支付到位。

据统计,通过这一工作机制,我市今年已累计谋划乡镇长工程38个,总投资7.1亿元;村主任工程200个,总投资7.2亿元;落实推动民生实事1537件,其中民生保障问题412件、历史遗留问题78件,有效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

在这一过程中,围绕破解“有项目不会干、想干事缺资源”这一乡村发展中常见的痛点,我市整合农村工作指导员、驻村工作组成员、科技特派员等力量,组建专家服务队,通过驻点帮扶、组团帮扶等形式,手把手向乡镇和村社干部“传经送宝”,截至目前,新增技能持证160人。

“既要解决‘能干会干’的基础问题,又要强化激励约束,提升项目推进效能和激发干部内生动力”。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以技定岗”和“按技揭榜”形式,有效引导各级干部自觉领指标、扛任务、担责任、拼进度。上半年,74个丽水市级重点项目、13个省“千项万亿”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76.6%、86.6%,另有148个项目开工建设,有效带动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7.35亿元、增长31.5%。

效能提升

激发经济建设“新动能”

“以前部门来检查要花不少心思来应对,现在不仅提前预约时间,还提供清晰的检查事项清单,一次检查涵盖所有涉企执法项目,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龙泉市双振铝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吉长感慨地说,这种事放在以前真的想都不敢想!

曾几何时,企业面对多部门轮番检查常感疲于应付。今年5月,我市以“大综合一体化”改革为突破口,创新推出双向“预约式”涉企服务(试行),即企业预约指导服务和部门预约检查,建立健全“预约告知—精准指导—闭环整改”全链条服务机制和“综合受理、分类办理、多跨协同、反馈评价”全流程管理模式,推动检查从“单向监管”向“双向互动”拓展。上半年,我市开展行政检查同比减少29.37%,其中涉企联合检查率71.63%,同比增加47.66%,企业迎检负担显著降低。

从“多头检查”到“综合查一次”,再到“双向预约检查”,我市以作风之变激发服务效能提升,厚植营商环境沃土。信用是企业在商海搏击的“通行码”,我市还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通过“预约式”涉企服务,打造了行政处罚—合规建议—整改修复“三书同达”制度,并动态更新“高频失信风险名单”和“已修复名单”,成功为150家企业修复信用记录。上半年,企业公共信用诚信度达88.23%,企业严重失信率降至0.54%,两项指标均优于全省前沿值。

与此同时,市纪委监委聚焦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集中整治等工作,谋划实施了“剑川问廉”行动,推动纪检监察干部深入基层,一线问民意、靠前解民忧、利剑护民利,将监督探头精准嵌入基层治理末梢。结合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持续深化中介机构服务改革、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招投标无感监测指数连续21个月位列全省第一。

作风连着民心,效能关乎发展。“真是太快了!刚签完土地出让合同,一天内就拿到了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工程规划、建筑工程施工等3个许可证。”日前,在市政务服务中心项目服务审批窗口,龙泉市富工阀门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陈佩君高效体验了一把开工“零等待”的审批流程。

以往产业项目落地,常面临审批环节多、耗时长、部门协同难等痛点。今年,我市迭代升级企业投资项目审批10条举措,平均为企业节省审批时限50%以上,极大加速了项目落地和投产进程。其中,对“拿地即开工”审批服务进行持续优化,符合条件的工业用地项目,开工前审批时限压缩至最少1个工作日,切实为市场主体大幅降低办事成本。

市妇幼保健院新建项目压缩前期准备时间近25天,招标程序与施工筹备实现无缝衔接,主体结构提前2个月结顶;全民健身中心项目通过优化相关工艺,使钢结构吊装效率提高30%……这些场景的背后,是市城建中心推出“周三项目服务日”机制,锤炼年轻干部业务能力和责任担当,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再提速、再突破的具体实践。机制推行以来,干部每周至少三天驻场服务,逢周三开展多部门联合会商,形成“月定目标、周抓落实、日解难题”的闭环。干部脚下的泥土,终换来了项目建设的加速度。

从营商环境的“减法”到服务效能的“加法”,从干部作风的“转变”到发展动能的“倍增”,我市以作风革新破解发展难题,用实干担当回应群众期待。正如当地干部所言:“好作风不是喊出来的,是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推进一个个项目中干出来的。”这种以作风促实干、以实干谋发展的生动实践,正是激活干事创业源动力的核心密码。

记者 崔建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