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体育足彩_bbin新体育平台-客户端下载

图片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资讯 > 今日龙泉

全省首批 丽水唯一 龙泉勇夺“神农鼎·银鼎”

文章来源:龙泉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5-19 16:21:58 点击数: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公布了2024年度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优秀和授予“神农鼎”单位名单,我市连续三年获得“神农鼎·铜鼎”,勇夺全省首批“神农鼎·银鼎”,成为丽水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

这尊沉甸甸的“神农鼎”背后,是我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2024年,我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9亿元,增长4.6%;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77,缩小幅度排名丽水第一、全省第二,其中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9%,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经营性收入分别增长16.9%、20.2%。

章福泉 摄

端好农民“饭碗”

品质农业活力强劲

我市是典型的山区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农业在我市的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第一大产业。在龙泉,科技兴粮、绿色兴粮,已成为农业人的努力方向。

“今年,我们种植了1000多亩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80%以上,预计可收稻谷近70万公斤。”在我市祥禾现代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雷少伟告诉记者,做现代农业,光靠经验、勤劳还不够,机械、科技的助力很关键。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投入各级资金近4000万元,建成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1家、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2家,积极推广新机具、新技术。在龙泉广袤的高标准农田里,耕、种、管、收全过程机械化已照进现实。

在农业“双强”推动下,2024年,全市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5000亩,完成粮食播种总面积18.2万亩,粮食总产量8.3万吨。“油稻轮作”“耳稻轮作”“稻鱼共生”“稻虾共生”等轮作模式,更是为龙泉农田高产高效提供了新路径,成功入选省级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重点县名单。

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近年来,我市立足当地资源禀赋,聚焦“一县一链”,建立“一产业一清单+N项目”,形成了以“竹茶菌蔬稻”为主导、“蜂果药渔蛙”为特色的品质农业发展格局,多渠道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径,有效促进乡村振兴。

连日来,在剑池街道松溪弄区块,中国南方食药用菌(农林产品)交易中心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中。这里将构建一个智能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大型食用菌物流集散平台,联通浙闽赣三省及周边地区的食用菌产业链,致力打造成为中国南方食药用菌(农林产品)的重要交易枢纽和中国南方黑木耳产业中心。

食药用菌产业是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2023年以来,我市把加快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作为引领构建全市现代农业体系、加快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点工程来抓,系统实施食用菌产业振兴、黑木耳产业扩容提质等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食用菌产量1.69万吨,增长6.3%,其中,黑木耳产量1.01万吨,增长13.2%;“龙泉灵芝”以83.83亿元的品牌价值,稳居灵芝桑黄类区域品牌价值榜首,龙泉黑木耳则以22.28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耳类第十。

为了把更多科技成果“种”到田间地头,我市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理念,持续深化市校合作与科技创新,加强与浙江大学、黑龙江微生物研究所、上海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深度合作,积极引进产业专家团队,扎实推进全产业链科技攻关,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切实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新质生产力。

去年,我市食用菌、高山茶入选全省县域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名单;“龙泉红”“龙泉茄”上榜2024年度“丽水山耕”拳头产品,并双双列入省第三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龙泉绿”蔬菜在2024浙好山地蔬菜推选活动中获评两金两优质……品质农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筑牢振兴“根基”

品质城乡更加美好

乡村振兴,不仅要产业兴旺,更要环境优美、生态宜居。

“村庄变得像一座大花园,闲时看看花、散散步,生活悠闲自在,一点也不比城里差。”说起美丽龙泉建设“十美”行动,安仁镇张畈村村民叶英花赞不绝口。她说,现在村里环境更美了,很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近年来,我市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全域推进美丽龙泉建设“十美”行动和美丽大花园品质提升专项行动,重点实施好西街白云山居图共富产业示范带、八都竹垟食用菌共富产业带、住龙—宝溪“红绿金”文旅融合共富示范带、安仁—道太水产养殖共富示范带等项目建设,打造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最美乡村,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宝溪乡溪头村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巡游打卡、体验“不灭窑火”文旅IP非遗活动,全村27家民宿基本满房。而锦溪镇上锦村的稻虾轮作基地成为假期“黑马”,钓竿租赁与活虾销售形成双重收益,单日小龙虾捕捞量突破1000斤、营业额超2万元。

不仅是溪头、上锦,西街街道白云岩村下樟自然村、石达石街道李山头村、住龙镇住溪村、屏南镇坪田村……这些美丽乡村都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展现出独特的风格魅力并升级转型为新的农文旅消费场景,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体验,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能。

我市全力打造美丽乡村精品,在公共服务配套、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上下足了功夫。2024年,全市创成省级美丽庭院重点村10个、省级未来乡村2个;成功创建丽水首个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西独线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入选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乡村面貌取得质的提升。

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我市还启动“跨山统筹富民安居”工程,推动农村人口内聚外迁。2024年,完成异地搬迁692户2520人,让农民住上了更好的房子,享受到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以前住在山里,交通不便,孩子上学也难。现在搬到市里,生活方便多了,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不愁。”从岩樟乡搬迁到市区的张传富开心地说。

鼓起农民“钱袋”

强村富民同频共振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近年来,我市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系统实施万名低收入农户奔富、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全域“共富工坊”建设等3个三年行动计划,创新构建了“五覆盖、五提升、五不少”全域结对帮扶扩增收机制,围绕城乡一体、区域均衡、服务普惠、人民共富,一笔一画勾勒全域共富的美好新图景。

数据见证发展成果:2024年,龙泉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2万元、3.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77,缩小幅度排名丽水第一、全省第二;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9798.01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3260.68万元;完成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村225个、25万元以上村187个、50万元以上村144个。

“去年我种了2万多段木耳,大概有10万元的收入,按照政策,我还多拿到8000元补助资金。现在政策这么好,要早点摘掉低收入这顶‘帽子’。”竹垟畲族乡低收入农户雷金荣笑着说。

在加快奔富过程中,我市紧密结合黑木耳产业的种植历史与现实,面上规划打造1个产业集聚区和3条精品产业带,致力以黑木耳“小切口”打造共富“金名片”。去年,全市黑木耳产量列全省第一,其中8个乡镇(街道)组建了黑木耳共富基地,通过“强村公司+村+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全市228个低收入农户共增收315万余元。

此外,我市还积极推进“共富工坊”的建设,搭建起村企合作的桥梁,促进农民实现家门口的就业增收。通过全域推进“共富工坊”三年行动计划,我市已建成各类共富工坊148家,吸纳就业人数达7200余人,其中低收入农户823名。这些共富工坊不仅带动了人均增收3.2万余元,更推动了先富带动后富、村企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的形成。

在推动产业繁荣的道路上,我市持续深化强村公司的市场化运营改革。通过促进农村农房、土地、山林、水库等资源的规模化流转,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资本、农民变股东”的转变,让共同富裕的成果真正体现在群众的幸福笑容上。

以屏南镇为例,该镇作为我市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在强村公司的引领下,通过“全域整合、整镇经营”的模式,成功激发了高山农业、越野运动和避暑旅游三大产业的活力,带动全镇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经营性收入大幅提升,《“全域整合整镇经营”激活宅改动力》入选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浙江实践100例。

我市还推动金融“活水”持续润泽“三农”沃土,通过推进农合联信用服务,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17个(其中地方特色类有6个)、保费规模1748.61万元,同时专项推出“农合贷”“畲情贷”等金融产品,全年发放低收入农户小额信贷175万元,贴息补助20万元。

农业更加兴旺,农民更加富裕,乡村更加美丽,城乡更加融合,共富底子更加殷实,一幅幅景美人和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龙泉徐徐展开……

记者 蒋加丽 通讯员 杨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