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体育足彩_bbin新体育平台-客户端下载

图片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资讯 > 今日龙泉

以民生画笔绘就品质龙泉共富新图景

文章来源:龙泉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9-11 16:56:13 点击数: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人民期盼。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项崇高的使命。

近年来,龙泉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各项决策部署,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系统谋划实施万名低收入农户奔富、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全域“共富工坊”建设等3个三年行动计划,创新构建了“五覆盖、五提升、五不少”全域结对帮扶扩增收机制,围绕城乡一体、区域均衡、服务普惠、人民共富,一笔一画勾勒全域共同富裕的美好新图景——

2023年,龙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3.5亿元,增速8.1%,位列山区26县第三、全省第九,创近10年最好成绩;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7.7%,持续走在全省前列。连续两年捧回“神农鼎·铜鼎”,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系丽水唯一;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优秀等次、美丽浙江建设考核优秀县、全省乡村振兴考核先进县,入选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特约摄影师 张有钢 摄

殷小明 摄


聚焦“双增” 擦亮推进共富标识

共同富裕是开创性事业,是系统性变革重塑。

“龙泉作为全省典型的山区县和重点帮扶县,在加快发展的新征程中,推动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显得尤为重要。对照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我们以解决‘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扩中提低’行动,加快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争创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共富实践范例,努力让发展成果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龙泉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对龙泉自身而言,共同富裕难点在农村,如何加快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是重中之重。

高位部署,顶层设计尤为重要。去年以来,龙泉高规格召开全市乡村振兴工作部署会、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大会、食用菌产业振兴大会等,并在3个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建立“五覆盖、五提升、五不少”全域结对帮扶扩增收创新机制,努力实现就业帮扶、就学帮扶、就医帮扶、住有善居、连心走访全覆盖,家庭收入、老有康养、志愿服务、文化共享、公共设施明显提升,教育成长、大病纾困、老有所依、兜底保障、共同富裕一个不少。

以上率下,由点到面,形成磅礴之势。在推动共同富裕实质性突破的进程中,龙泉以实干担当回答了新时代龙泉“富民产业发展的路径在哪里”“改革创新的内生动能有哪些”“如何推动城乡融合普惠共享”等共性问题,系统构筑起实现全域共同富裕的四梁八柱。

抓落实,标志性成果加快生成。坚持乡村数字化改革与共同富裕一体推进、同频共振,“益林共富”“农智链”等多跨场景应用成功入选全省“浙农富裕”“浙农优品”场景建设第一批“先行先试”县,“益林共富”“浙丽乡村好医”成为全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此外,还开发上线了“龙剑链”“龙财通”“剑瓷产业大脑”“灵芝产业大脑”等一批龙泉特色场景应用,以改革创新引领农业生产力不断释放。

看成效,惠民富民举措持续发力。围绕“五覆盖、五提升、五不少”,实现81个低收入农户重点村、7000余户低收入农户、1.2万人帮扶结对全覆盖。2023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69亿元,增速23.25%,其中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强村增至122个,增速183.72%;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至1.83,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9%,位列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4.5%,增速持续走在全省前列;5家强村公司排名丽水前十,数量丽水第一。

产业为基 打造共富硬核支撑

推进共同富裕,产业兴旺是重要前提。

“今年种了6亩茄子,预计有10万元的收入。”城北乡大贵溪村低收入农户方金田欣喜地说,如今找到增收好产业,他今年可以摘掉“低收入”帽子了。

只有乡村产业兴旺才能直接有效地促进低收入农户和村集体经济增收。近年来,龙泉将产业富民作为推动山区共富提效的主攻方向,聚焦“竹茶菌蔬”主导产业和“蜂果药渔”特色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发展平台,强化产业项目带动,深化产业技术支撑,全力打造“双增”硬核支撑。

其中,龙泉农村经济发展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食用菌产业的振兴发展,成为龙泉产业富民的突破口之一。去年以来,龙泉以八都、竹垟、上垟区块为中心,实施推进锦溪—住龙、石达石—安仁—道太、兰巨—查田—小梅3条食用菌共富产业带建设,加快黑木耳产业集群建设、连片带动、错位发展。

今年8月8日,年产600万棒的智能化食用菌养菌中心在竹垟畲族乡正式投产,这不仅是目前龙泉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也是竹垟的黑木耳产业共富基地。该基地以“企业+强村公司+村集体+低收入农户”发展模式和“10%的入股分红+菜单式扶贫+务工增收”经营模式,每年可带动村集体增收150万元、全乡低收入农户增收185万元,并可带动周边400多户黑木耳种植户增收2000多万元。

建设共富工坊,搭建村企合作平台,促进农民家门口就业增收,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一大创举。龙泉市以“剑瓷红”市域党建品牌为引领,全域推进“共富工坊”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通过统筹资源、整合力量、集成政策,目前已建成各类共富工坊145家,吸纳就业人数7200余人,其中低收入农户823名,带动人均增收3.2万余元,加快推动形成先富带动后富、村企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格局。

在推进产业兴旺过程中,龙泉深化强村公司市场化经营改革,促进农村农房、土地、山林、水库等规模化流转,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资本、农民变股东”,把共富成色体现在群众笑脸之上。龙泉最偏远乡镇之一的屏南镇,在以强村公司为主抓手实施的“全域整合、整镇经营”模式推动下,高山农业、越野运动、避暑旅游三大产业活力焕发,2023年,强村公司实现利润352万元,同比增长198.3%,带动全镇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同比增长23%,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54.8%,走出了一条“山乡聚变、山区共富”的新路子。

一组组亮点纷呈的数据是最直观的指标,一处处看得见、摸得着的巨大变化,根本上反映的是发展理念的变革、发展方式的转变。正是坚定瞄准共同富裕这一主线,龙泉走出了迈向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康庄大道。

普惠共享 夯实共富坚实基础

共同富裕并非仅仅意味着增加收入,还包括优质均衡的民生保障。

“有了‘浙丽乡村好医’服务站,可以随时测血压、血糖,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也会定期过来随访和问诊,和住在城区没啥两样了。”龙南乡坞坑村村民吴大爷笑着说。医疗资源少、就医问诊难、配药不方便等问题,都曾是困扰龙泉偏远山区群众的“老大难”问题,龙泉以数智赋能探索偏远山区乡村医疗服务优质共享新模式,建设“浙丽乡村好医”多跨应用场景,为群众提供精准监测、远程问诊、智慧配药、便捷入院等服务,筑牢偏远山村百姓健康防线。

通过系统重塑医疗卫生体系和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形成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是龙泉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龙泉市深入实施“1+5+N”综合医改,集中资源打造全人群、全区域、全生命周期的山区医疗服务模式,推动就医帮扶全覆盖,并把龙泉市人民医院深度托管浙大二院,逐步实现“大病重病少出市、一般病在乡镇解决、头疼脑热在村解决”。

在教育共富方面,龙泉普及普惠成色更足。龙泉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真金白银”的投入,深入实施“1+4+N”教育综合改革,优化调整城乡教育资源布局,公平优质教育之光照亮每个孩子。2023年,6所公办幼儿园拔节开办,新增学位1825个,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从2021年的40.3%提升到77.5%,“上公办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破解;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入选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全域教共体办学试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6所小规模学校实现布局优化调整,52名学生告别了“只有几个同伴”的课堂,高质量就读城镇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优质教育”在主题教育开展中承诺有声,落地开花。

在“老有康养”方面,龙泉市不断强化对特困、低保、高龄、失能老年人的兜底保障,累计建设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9家、养老机构6家,解决好家门口养老、就餐等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同时,积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培育打造山区养老“管家”队伍,提精度、下力度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人人享有、人人可及。

为了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龙泉积极打造以人为本的“善居工程”,因地制宜进行吊顶安装、地面硬化、墙面粉刷、电路改造、防滑地胶安装、热水器安装、洗澡椅安装、木门安装等改造,目前已完成120户家庭环境改造,惠及低保对象314人。“整修后,房子焕然一新,人一走进来就觉得很舒服。”谈起“住有善居”工程给家里带来的变化,兰巨乡安吉村村民项兆园满脸喜悦。

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统一的共同富裕。近两年,龙泉市还以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为抓手,以“我”为中心,以“15分钟”为时间半径,以“春意浓、夏意长、秋意深、冬意暖”的四季风活动为抓手,建成103个品质文化生活圈、2个文化驿站,陆续开放16座“书香浓”“颜值高”的城市书房、10个百姓健身房和15处嵌入式阅读、娱乐小空间,一座可阅读、可慢行、可感知的品质城市特征愈加明显。

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城市反哺乡村”的龙泉模式,创新“文化+集市”融合模式,推出“文润龙泉·共富集市”乡村文化赶集活动,将“百姓乡村赶集日”办成雅俗共赏的“乡村文化赶集日”;积极开展文化点单服务,开展精准送戏(电影)、送图书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全面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幸福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美好共富生活图景,正日益在剑川大地上处处可见、时时可感。

记者 钟樟晓 王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