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体育足彩_bbin新体育平台-客户端下载

图片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资讯 > 今日龙泉

余家大屋:历史长河里的菇民“部落”

文章来源:龙泉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5-08 14:52:47 点击数:

莫子易

近日,龙泉被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公布的2024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目前,我市共有50个中国传统村落、22个浙江省级传统村落、8个丽水市级传统村落。独一无二的剑瓷文化和香菇文化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孕育了龙泉深厚文化内涵,龙南乡五星村阳山头自然村就是菇乡“传统村落群”中的一员。2012年,阳山头余家大屋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2月,阳山头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潘世国 摄


站在中午的阳光下,面对阳山头村余家菇民大屋,我要对其先作一番描述——

大屋坐北朝南,正面石磡泥墙。大门偏开,不在中轴线上。青石条门框、门楣、门槛,略有雕琢,草瓦覆顶。大屋梁、柱、门槛、隔板、楼板、楼梯、门、窗等所有构件均为杉木材料,用材简单、节约,无雕梁画栋。内部结构如“非”字。两条平行房廊,如“非”字的两竖,是大屋内部两条主通道,将大屋划分出生活区和公共区。生活区在两条房廊外侧,即“非”字左右两边,上下两层。十四条小房廊,像毛细血管一样分布在大屋内部,皆略宽于一个成年人肩膀,只容一人通行。如果两人相遇,必须一人退出房廊,或者退至房间内,否则,就得紧贴着侧身而过。每条小房廊有房间六个,内住两户人家,每户有楼梯通向二楼。每个房间大小一致,正方形,不足十平方米,像一个火柴盒。房间相互之间只一块木板相隔,且有暗门相通。两条大房廊内侧,即中轴线部分,依次为前天井、中堂、后天井、正堂。这部分为大屋公共活动区域,用以祭祀、议事、休闲,以及红白喜事仪式、设宴等。大屋正面为村路,背面为晒场、仓橱、牛栏、猪圈、茅厕等生产生活设施,右侧也有部分生活设施,左侧与另一座废弃大屋相邻。鸡埘安在两条大房廊一侧,每户一个。

余盛芳老汉的屋子在大屋西北部,他说这座大屋有一百多个房间,这是底层的房间数,不包括二层。我在大屋里待了大约三个小时,前后走了两圈,仍没有计算出那些像火柴盒一样的房间的准确数字。

我们在余盛芳老汉的屋子里喝茶,喝他老伴泡上来的农家粗茶,茶香氤氲。余盛芳老汉的屋子光线充足,阳光不能直接照进屋子,窗外也没有遮挡之物,相较于大屋内其他幽暗房间,他的屋子诸细节都被照得一览无余。板壁裱糊了一层旧报纸,贴着陈旧的年画和孩子的奖状,挂着镜框和多年的照片,几串辣椒和山上采撷来的几把草药也挂在板壁上。靠板壁而立的有椅子、柜子、桌子,柜子底下躺着两双旧鞋。窗外有一排低矮的木建筑,想必是猪圈和茅厕。从低矮建筑物瓦背上望出去,稻谷成熟了,豆子成熟了,大片金黄色绵延至远山脚下,有待开镰。余盛芳老汉走近窗口,指着远山三棵高出树丛的柳杉,说柳杉下面有一条古道,通往龙泉城。阳山头村有三条这样的古道,从三个不同的方向通向龙泉、庆元、景宁三县,每条古道都有九十余里。

阳山头村处在龙泉、庆元、景宁三县交界山区,远离喧嚣,森林茂密,是菇民生活经验集居地。他们农时耕作,闲时外出栽培香菇。“枫树落叶,夫妻分别。枫树抽芽,丈夫回家。”在余盛芳老汉的屋子里,看不见通往菇山的路,但古道在群山中绵延,通向外界和远方的情景,以及菇民们成群结队,肩挑斧头、柴刀、草鞋、衣被、干粮远去的离愁和回家的喜悦,尽在阳山头村余家大屋的房梁下弥留萦绕。

中午,我们在余盛芳老汉家吃午饭。碰巧,这天是重阳节,菇民有祭祀佛神的风俗。余盛芳老汉家做了很多菜肴,我们在这个平常的日子里遇到了菇民的一顿丰盛午餐。席间,余盛芳老汉说,余氏大屋人丁最旺的时候住了三十六户人家,一百零八人,现在,大家都离开大屋,去龙泉,或去更远的地方了,现在大屋里只有六个人了。余盛芳老汉还说,他有三儿一女,分别在龙泉、丽水、台州,日子都过得不错。明年,他与老伴要去儿女家住,难得回来了。大屋里其他几人也都要跟儿女们去生活了,余氏大屋将不再有人居住,成为空屋。听余盛芳老汉说这话时,我不由得联想到这偌大的一幢房子,在没有一个人居住的情况下是如何的情景。仿佛一具横尸荒野的庞然大物,它的体内很快会长出密密麻麻的蛆虫,肌体腐烂,骨架坍塌,面目全非。没有人居住的房子,会更快走向死亡。不难想象,在它走过的岁月和人丁兴旺时期,众多人畜聚集在一个屋檐下,其情景是何等的拥挤、热闹。

我曾去过闽南的客家土楼,它与阳山头菇民大屋的建筑结构截然不同。两种建筑反映出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建筑背景,客家土楼或方或圆,围绕一个中心,四向合围,外墙厚实坚固,以抵御外来侵扰,是向外的。菇民大屋外部不设坚固屋墙,内部木架构外延至屋外,住宅部分功能也外延,呈带状。每家每户紧挨在一起,每个房间由小房廊、暗门连接相通,是向内的,趋向于内部的联系和防范。阳山头村余氏祖先在建造此屋时,我想不外乎两种考虑。一是节约用材用地。他们聪明勤劳,却地处偏远,生活艰辛,即便造大屋,钱财也是平常省吃俭用积攒下来,奢侈不得。二是便于相互照应。每年秋收之后,农耕结束,青壮年男劳力去远方栽培香菇,至次年农历三四月回来。这半年时间里,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妇女、孩子或病残人员,他们在一幢大屋里紧密地相邻相依,为的是相互照应和联系。至于防范,过去曾听到一些民间传说,但在我与余盛芳老汉和余后辉老书记交谈中几次含蓄提及,他们都缄口不言。枫树落叶,夫妻分别。长达半年的别离,对于孤守长夜的年轻媳妇而言,菇民大屋的这种内向结构,或许是一种制约吧。

bbin体育足彩:阳山头村余氏家族的起源和先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后来我在写《垟尾记》一文时,从垟尾村余氏族谱中获悉,其始祖来自龙泉县城西街。至于余氏大屋落成时间,余后辉说得很清楚,是清乾隆五十九年,这是公元1794年,迄今正好二百三十年。在这二百三十年时间里,有多少房屋倒塌或毁于火灾,而余氏大屋能保留至今,也是难能可贵。这幢完全由木头建造的大屋,内部拥挤繁密,犹如一堆干柴,火灾的威胁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余后辉告诉我,他家也在这幢大屋里,他是在大屋里长大的。自古以来,大屋有规定,每夜安排两户人家值夜。值夜人家晚上不睡觉,夜里每家每户巡逻过去,至少三次。过去巡逻照明用火把、灯笼、煤油灯,后来用手电筒。这种夜间巡逻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菇民们逐渐离开家园,进入城市生活才慢慢放弃。余盛芳老汉也说,历史上曾有过几次火灾的威胁,但都在未然之时被扑灭。

午饭后,我们在天井、正堂、中堂之间转悠。看到大门口两扇木门后面,有一个方形大石缸。问余盛芳老汉石缸何用,他说是大屋蓄水用的。过去,大屋家家户户都在这里取水。水源为远处山泉,用毛竹筒连接过来。我想,大屋众多人口都在这一个石器里汲水,供水势必紧张。在水源枯竭季节,大屋应该有某个约束,人人自觉遵守,不可乱了程式。在大门的另一侧,余盛芳老汉说那里曾经有一个踏碓,用以舂米。现在,踏碓上方的木架和石杵都没有了,地上只剩一个石臼,里面有一洼积水。大屋的功能齐全,一群人居住在里面,就像一个部落。我们还看到,在中堂和正堂之间的天井四周,以及左右两条过道旁边,摆满了橙色的大南瓜。在天井四周的晾杆上,挂满了橙色的玉米。这些收获的农作物,有余盛芳老汉一份,也有他说的其他几户人家一份。这些收获,是他们留守在阳山头村大屋里的劳动果实。空洞而寂寥的余氏大屋,因为这些农作物的存在,以及天井里几只鸡的存在,经过午后阳光的照耀,显得鲜活而有温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