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市农业农村局 bbin体育足彩:推介发布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局属各单位:
为深入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加快我市绿色、高质、高效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应用,我局坚持以绿色增产、节本降耗、提质增效、生态环保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导向,遴选了农业主导品种185个、主推技术56项(其中:种植业主导品种162个、主推技术32项,综合类主推技术13项,畜牧业主导品种13个、主推技术6项,渔业主导品种10个、主推技术5项),现予推介发布。
请各地结合实际,选择适宜的品种和技术,组织开展示范推广和宣传培训,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进村入户,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附:2024年龙泉市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
龙泉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3月11日
附件:
2024年龙泉市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
一、农作物主导品种:
作物 | 品 种 | 备 注 |
早稻 | 金早47、中早39 | 2 |
晚稻 | 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甬优9号、甬优1526、甬优1540、甬优7850、甬优7860、甬优8050、嘉丰优2号、旱优73、泰两优217、 | 11 |
马铃薯 | 中薯3号、东农303、中薯5号、兴佳2号 | 4 |
蚕豆 | 双绿5号 | 1 |
油菜 | 浙双72、高油605、浙油50、浙油51、浙大622、中双11、越优1203、越优1510、浙农油8号 | 9 |
春大豆 | 浙鲜豆9号、引豆9701、台选2号、春风早、科原2号 | 5 |
鲜食夏秋大豆 | 衢鲜5号、萧农秋艳、浙鲜12 | 3 |
干籽夏秋大豆 | 丽秋3号 | 1 |
甜玉米 | 浙甜2018、金银208、华珍、金玉甜2号、浙甜11 | 5 |
糯玉米 | 苏玉糯2号、浙凤糯3号、京科糯、浙糯玉6号 | 4 |
甘薯 | 浙薯13、心香 | 2 |
番茄 | 倍盈、粉倍盈、太空1号、浙粉202、浙粉702、樱桃小番茄(浙樱粉、蟠桃) | 6 |
辣椒 | 杭椒系列、采风系列、海花红、灯笼椒、小米椒、黄老虎 | 6 |
豇豆 | 之豇108、之豇106、特早30 | 3 |
四季豆 | 浙芸5号、丽芸2号、自留种 | 3 |
菜用毛豆 | 浙鲜豆3号、青酥4号、青酥2号 | 3 |
豌豆 | 中豌4号、中豌6号、奇珍76、食荚大菜豌 | 4 |
黄瓜 | 中农系列、津优系列、白黄瓜、小黄瓜(浙秀1号) | 4 |
南瓜 | 翠栗1号、都香、锦栗、板栗 | 4 |
瓠瓜 | 浙蒲2号、杭州长瓜、温州圆蒲 | 3 |
冬瓜 | 节瓜 | 1 |
西瓜 | 浙蜜系列、早佳系列、小西瓜(锦霞8号、黄金瓜) | 3 |
茄子 | 紫盈5号、丰田5号、杭茄2010 | 3 |
青花菜 | 绿带、绿岭、里绿、春秋4号 | 4 |
甘蓝 | 尚佳、抗热50、日本金刚、尖型甘蓝(春丰王、春丰六号、海螺王) | 4 |
萝卜 | 日本盛夏、韩国白玉春、白雪春 | 3 |
盘菜 | 温州中樱、温州小樱、玉环盘菜、福建霞浦盘菜 | 4 |
茭白 | 美人茭、浙茭2号、丽茭1号 | 3 |
芹菜 | 津南实芹、正大黄心芹、四季西芹 | 3 |
空心菜 | 柳叶空心菜、泰国长叶空心菜 | 2 |
芋艿 | 香芋、竹桩芋、红花芋、早白梗 | 4 |
其他 | 松花菜(庆农系列) | 1 |
茶叶 | 金牡丹、肉桂、黄观音、龙井43、中黄2号 | 5 |
香菇 | 浙香6号 | 1用于花厚菇生产 |
黑木耳 | 黑山 | 1 |
灵芝 | 沪农灵芝1号(产粉)、龙芝2号(无粉) | 2 |
柑桔 | 晴姬、无籽甜桔柚、大分、由良 | 4 |
桃 | 春蜜、春美、井甜、中桃5号、中油7号、燕红、锦绣黄桃、迎庆 | 8 |
杨梅 | 东魁、荸荠种、早佳 | 3 |
梨 | 翠冠、初夏绿、翠玉、新玉、秋月 | 5 |
枇杷 | 宁海白(设施)、太平白、处州白5号(设施)、处州红5号(早熟)、处州红8号(晚熟) | 5防鸟、防暴晒 |
猕猴桃 | 红阳、金艳、翠香、徐香 | 4防积水、防暴晒 |
葡萄 | 巨峰、阳光玫瑰、夏黑、寒香蜜、巨玫瑰 | 5避雨栽培 |
李 | 嵊州桃形李 | 1 |
二、农作物主推技术:
1.粮油生产技术
技 术 | 技 术 要 点 | 备 注 |
单季晚稻“五改”技术 | ①壮个体攻大穗;②迟播迟栽改为适期早播早栽,旱育短龄小苗移栽;③少本稀植;④增施有机肥重视穗肥;⑤改水层深灌为浅湿灌溉。 | |
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 | “两壮”即壮秧、壮秆,“两高”即高颖花量(亩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高充实度(结实率、千粒重) | |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 ①旱育小苗早栽,单本稀植;②营养生长期间无水层湿润灌溉;③少施化肥,增施有机肥;④化学除草或中耕除草,控制草害。 | |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 以“适宜的最少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用最适宜的物化技术数量”,达到水稻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 | |
水稻叠盘出苗技术 | 指用播种流水线播种,将播种好的秧盘先进行叠放,每叠20-25盘,集中放入能控温控湿的标准育秧温室内或叠放在大棚内进行出苗,待芽长1cm左右再移入育秧棚或秧田进行秧苗培育的一种机插秧育秧技术。该项技术有利于提高机插秧出苗整齐度和出苗率,秧苗健壮,可减少机插漏插率,为获取高产奠定基础。 | |
水稻旱育秧栽培技术 | ①合理选择苗床,培肥苗土;②注意土壤调酸,促进秧苗根系生长;③加强苗床整理,施足施匀底肥,结合使用壮秧剂;④调控水分和温度,确保秧苗质量。 | |
水稻农药减量使用技术 | 掌握病虫发生特点,抓住水稻生长的关键环节,合理控制施药次数和使用量,选用高效药剂,科学施用农药,做到精量用药,有效控制水稻重大病虫害,提高稻米品质,极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 |
油菜秋发冬壮高产栽培技术 | 通过适期早播、培育大壮苗、合理肥水调控等措施,达到“秋发、冬壮、春稳、活熟”的技术要求。 | |
推行粮食增效模式 | ①推行粮食新“三熟”制度 如:蚕豆/西瓜—玉米、蚕豆/春玉米—晚稻,春马铃薯—单季稻—秋马铃薯;②推行合理轮作措施,如:稻/鱼共生、稻—耳﹙菇﹚、稻—菜、稻—油菜轮作、单季稻—草本药材;③推行种粮增效模式 如:春玉米—单季稻、春大豆—单季稻、马铃薯—甘薯、草本中药材——甘薯等耕作模式。 |
2.蔬菜生产技术
技 术 | 技 术 要 点 | 备 注 |
蔬菜集约化育苗、换根嫁接技术 | 推广集约化育苗、换根嫁接技术,提高种苗质量。 | |
蔬菜多样化增效技术 | ①推广优良品种、设施栽培、安全生产等集成技术;②减轻蔬菜连作障碍问题;③推行高效种植模式;④推广物理杀虫技术(杀虫灯、性诱捕器、粘虫黄板)⑤推广轮作(水旱轮作、一年多茬技术);⑥增施有机肥。 | |
肥水一体技术 | ①建立蓄水池;②配套喷滴灌设施;③肥水同灌技术。 | |
蔬菜清洁生产技术 | ①选择无污染地块;②菜地清洁(包括覆盖地膜、除草、整枝叶、残留物清理、肥料深施等);③生产规范化、标准化。 | |
蔬菜IPP技术 | ①选用抗病抗虫等抗逆品种;②结合与改善蔬菜生产环境,进行生态栽培;③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控制农药、重金属、化肥等对蔬菜产品的污染,提高产品质量。 | |
山地蔬菜长季避雨栽培技术 | ①选择适宜长季栽培的品种;②推广长季栽培技术。③推广高山避雨大棚栽培技术,发展高山精品蔬菜。 |
3.食用菌生产技术
技 术 | 技 术 要 点 | 备 注 |
花菇高效 立体培育 技术 | ①花菇优良菌株筛选与推广;②层架花菇培育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包括花菇培养基质优化、花菇菌棒安全越夏技术、花菇立体层架式培育及催蕾催花新技术等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 |
黑木耳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 ①优良菌株筛选与推广;②黑木耳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包括黑木耳液体菌种应用、培养基优化、菌棒集约化加工及菌包智能化培育、设施化养菌、刺孔催耳、养护毯/黑白膜/地膜覆盖物理防治杂草及废菌渣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 |
段木灵芝孢子粉培育技术技术 | ①优良菌株选育(龙芝1号)、引进筛选(沪农灵芝1号)与推广;②段木灵芝孢子粉培育技术推广,包括孢子粉扎袋套筒收集技术;③发布实施团体标准《龙泉灵芝生产技术规程》(T/LQNL 001-2018) |
4.茶叶生产技术
技 术 | 技 术 要 点 | 备 注 |
无性系茶树良种基地建设技术 | ①主栽品种:选用金牡丹、肉桂、黄观音、龙井43、中黄2号等无性系良种;②开挖40厘米*40厘米种植沟施足底肥后回土;③大行距1.5米,小行距0.4米, 株距0.25米-0.35米,双行单株或大行距1.5米单行双株条栽,亩用苗3000-6000株。 | |
茶园生物物理综合防控病虫害技术 | ①保护和利用捕食性天敌,控制各种蚧类、茶蚜、小绿叶蝉及茶叶螨等病虫害发生;②推广灯光诱杀技术。5-10月采用频振杀虫灯夜间开灯诱杀成虫,每20-30亩茶园挂放一盏;③推广黄板诱杀技术。5-11月用黄板诱杀假眼绿叶蝉;④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治茶树病虫;⑤推广应用植物源农药。推广应用天然除虫菊、苦参碱、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防治害虫。 | |
多茶类组合生产技术 | 春季生产绿茶、红茶;春季后期、秋季生产乌龙茶;夏季生产绿茶、红茶。实现多茶类组合生产提高茶园的综合经济效益。 | |
机采及色选配套集成技术 | ①通过修剪等措施培育适合机采的树冠;②机械采摘茶叶原料;③鲜叶原料分级;④机械化制茶;⑤成品茶通过色选机精选。 | |
茶叶标准化化生产技术 | ①鲜叶无公害化生产;②通过茶厂优化改造实现加工环境和机械清洁化生产;③生产过程标准化。 |
5.水果生产技术
技 术 | 技 术 要 点 | 备 注 |
提质增效 综合技术 | ①疏果,控制产量;②避雨,水分控制;③套袋;④老果园改造技术;⑤果园以草防草;⑥控制树体高度,保持果园通风透光;⑦施肥管理:看树施肥,增施钾肥、有机肥,控制氮肥,以饼肥为好;⑧病虫防治:预测预报,综合防治、冬季清园、生物防治。 | 适合各种水果 |
幼龄果园以草防草技术 | 紫花光叶苕子:①播种前清除杂草,松土,疏通排水沟渠;②播种前1~2天晒种,用50~60℃温水浸种3~5小时,晾干;③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播种,亩播种量2.5~3公斤,覆土3~4厘米;④播种时每亩用15~25公斤钙镁磷肥拌种或撒施。播种后,若遇干旱天气,及时喷水。出苗后长势差的,每亩撒施尿素5公斤。 | 紫花光叶苕子为豆科草本植物,耐寒不耐高温,入夏枯死倒伏,可快速腐烂降解,可抑制杂草生长,改良土壤。 |
设施(避雨)栽培技术 | ①品种选择:枇杷、杨梅、葡萄、猕猴桃、果桑、柑橘、桃等;②杨梅山地阶梯式保温大棚搭建及管理技术;平地、缓坡地大棚采用全天窗设计,防冻、防霜、防晒、防热、防鸟、防风,避雨、防虫;③控制树冠;④温湿度控制;⑤病虫害综合防治;⑥肥水控制;⑦疏花(花穗、花序)、疏果;⑧覆反光膜;⑨分批采收;⑩采后分级包装。 | 减少病虫害,提高品质,减少灾害性天气影响。 |
杨梅设施栽培技术 | 大棚促成栽培:①矮化树体至3.5米以下;②棚内配置雄树;③搭建阶梯式保温大棚;④12月底前覆膜;⑤花期、幼果期低于0℃加温,高于 30℃通风降温,低于25℃关窗保温;⑥通过通风和供水调节湿度,采收前控湿;⑦完熟采收;⑧采后揭膜。疏果控产、深翻、看树施肥、培养中庸树势。 网室避雨栽培:①矮化树体至3.5米以下;②搭建单株或连片网室避雨栽培;③采前40天覆盖40目的防虫网;④采前15天顶部覆盖避雨设施;⑤疏果控产等配套栽培技术。 | 高投入,高品质,高精品率,高效益。 |
柑橘精品 栽培技术 | ①饼肥、微生物肥等有机肥为基肥,饼肥+复合肥为追肥;②培养中庸树势、疏植;③疏果,控制产量;④采前2~3个月地面覆膜控水;⑤11月覆棚膜,树冠避雨;⑥完熟采收;⑦分级包装;⑧采后清园、病虫综合防治。⑨控制树冠,树体养护、大枝修剪。 | 提高精品果率;提高品质 |
矮化栽培技术 | ①定干高度约50厘米;②开心型修剪;③结果枝组培养;④更新修剪;⑤其他同提质增效综合技术。 | 便于管理,减少生产成本 |
果园反光膜运用技术 | ①铺膜时间:采前20~30天;②铺于能最佳反射阳光的位置;③保持反光膜表面整治、防破损;④反光膜1年可反复使用3次(早中晚熟可反复连续使用);⑤反光膜可结合避雨、控水栽培技术。 | 桃、李、杨梅、柑橘、葡萄等 |
水果套袋 技术 | ①疏果、定果后后套袋,套袋前防治病虫害;②果袋根据果面要求采用遮光或透光纸袋;③采前1周根据要求,摘袋着色或带纸袋采收。 | 梨、桃、葡萄、猕猴桃、甜桔柚、枇杷等 |
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 | ①防腐保鲜处理、冷藏;②分级处理;③分级包装。 | 所有水果 |
6.植保土肥技术
技 术 | 技 术 要 点 | 备 注 |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 ①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②根据不同作物及品种确定土壤肥力基础产量;③根据作物种类和地力水平计算施肥配方;④根据配方选用相近比例的配方肥进行科学施肥。 | |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 | ①实施测土配方施肥;②增施商品有机肥;③种植绿肥;④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准确率;⑤化肥、农药定额制施用。 | |
标准农田质量提升技术 | 选择一年多熟制的耕作制度,如蚕豆-稻、绿肥-稻等,减少冬闲田,提倡蚕豆、稻草秸秆还田和废菌棒还田;对酸性土壤(PH值≤5.5)施用白云石粉、石灰等调酸物质;施用农家肥、商品有机肥;因缺补缺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特别是在豆科作物上要施用钼肥,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柑桔、桃施用硼肥;推广种植紫云英、鲜食蚕豌豆,提高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 | |
水肥一体化 技术 | ①建立完善微喷灌施肥系统;②根据作物种类制定微喷灌施肥技术方案;③选择杂质少、纯度高、溶解性强的可溶性肥料;④根据施肥方案进行基肥和追肥的施用。 | |
水稻主要 病虫生态 控制技术 | ①春季深翻耕,灌水杀蛹;②4月底开始悬挂二化螟性诱捕器诱杀越冬代成虫,7月上旬开始悬挂稻纵卷叶螟性诱捕器;③田埂留草、种植香根草、芝麻等显花蜜源植物,进行生物多样性调节和天敌保护;④7-9月释放寄生蜂;⑤9-10月低茬收割;⑥生态综合种养。 | |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 ①生态调控技术:选用抗病虫品种,加强水肥管理,果园生草,作物间套种等;②生物防治技术:释放寄生蜂,以螨治螨,稻鱼(鸭)共育、养羊控草,使用植(矿)物源、微生物源农药;③理化诱控技术:悬挂昆虫性信息素、引诱剂、杀虫灯、诱虫板,种植诱虫植物,防虫网阻隔;④科学用药技术:适期防治,应用环境友好型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农药,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和农药定额制施用标准。 |
7.农业机械化技术
技 术 | 技 术 要 点 | 备注 |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集成技术 | ①育秧方式主要采用育秧盘育秧;②定量播种:运用播种机进行流水线、标准化播种;③秧苗素质:秧龄15—20天,苗高15—20厘米,苗矮实粗壮,根系发达,盘根力强;④大田要求:田面平整,全田高度差不大于3厘米,田面整洁,土壤软硬适中;⑤手扶式插秧机的作业行数一般为4行,工作效率为2—4亩/小时。 | |
茶叶机械化采摘加工技术 | ①茶园修剪采用机械化作业;②茶园植保采用机械化作业;③茶叶采摘采用机械化作业;④引进配套茶叶加工机械设备,生产加工茶叶;⑤利用色选机分选茶叶。 | |
食用菌菌棒标准化机械生产技术 | ①根据不同菌类的要求,科学合理地选择培养基配方;②做好生产场地的准备,抓好清洁工作;③选择适用的菌棒生产流水线; ④用常压蒸汽炉进行菌棒蒸汽灭菌。 | |
节水灌溉技术 | 以提高灌溉水和自然降水利用率为目标,在茶叶、山地蔬菜、提子、西瓜等经济作物,重点推广微喷、渗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利用山区自然地势,在田块上坡建造一定大小容积的蓄水池,采用塑料输水管把水输送到下部田块,通过安装在田间出水均匀的滴水管,把水输送到植株根部。构成水源--引水池--引水管--蓄水池--输水管道--田间微灌设备的高山“微蓄微灌”系统。 | |
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 | ①做好入库前库房清毒;②选择合适的果蔬品种和采收方法;③保鲜前处理;④加强保鲜入库后的管理。 | |
果品机械化分级技术 | ①果实清洗; ②果实打蜡; ③果实分级、贴标和包装。 | |
设施栽培农机化技术 | 温室内实施耕整地、开沟、作畦、植保、灌溉等综合机械化技术,以及连栋温室内环境控制技术如通风、采暖、保温、遮光、降温、弥雾、喷灌、滴灌等。 |
三、畜牧业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
1、主导品种
分 类 | 品 种 | 备 注 |
母猪 | 长大或大长二元母猪 | |
肉猪 | 外三元、内三元 | |
羊 | 山羊、湖羊 | |
牛 | 黄牛及其杂交品种 | |
家禽 | 三黄鸡、鹊山鸡;麻鸭;番鸭 | |
兔 | 獭兔 | |
蜂 | 中蜂 |
2、主推技术
技 术 | 技 术 要 点 | 备注 |
畜禽排泄物治理与利用 | 1.节水;2.雨污分流;3.干湿分离;4.自动化、机械化清粪;5.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三沼气利用);6.臭气治理。 | |
生态养猪技术 | 1.猪场标准化示范创建:选址、标准栏舍建设、自动饮水喂料、漏缝地板(刮粪板、传送带)等机械化清粪、数字畜牧等;2.美丽牧场建设:绿化美化、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安全高效、资源利用; | |
种质资源保护技术 | 1.白山羊保种:标准栏舍、饲料加工车间、青贮窖、青饲料栽培、生产性能测定、疫病防疫;2.本地中蜂保护与利用:提纯复壮、育王、人工分蜂 | |
种草养畜技术 | 1.牧场种植、青贮;2.循环利用:秸秆、废菌棒、番薯藤、茭白杆等加工利用。 | |
中蜂养殖技术 | 1.中蜂活框饲养;2.中蜂育王繁蜂技术;3.蜜源植物栽培;4.中蜂子蜜分离养殖技术;5.蜂蜜高效生产:蜂蜜的包装、储存 | |
养殖场疫病综合防控技术 | 1.消毒设施:喷雾消毒;2.养殖场动态管理:母猪舍智能监控,沼气池、沼液池智能监控;3.病死畜无害化处理。 |
四、渔业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
1、主导品种
分 类 | 品 种 | 备 注 |
鱼类 | 瓯江彩鲤、光唇鱼、马口鱼、唇?、鲢鱼、鳙鱼 | |
虾蟹类 | 青虾、小龙虾(克氏原螯虾) | |
其他类 | 大鲵、棘胸蛙 |
2、主推技术
技 术 | 技 术 要 点 | 备注 |
稻鱼综合种养技术 | 1.稻田养殖针对性设施的建设;2.放养苗种的选择与质量控制;3.饲养管理与病害防治技术应用;4.起捕时机的确定与起捕技术应用。 | |
水库洁水渔业技术 | 1、鱼种投放方案的制订;2、鱼种质量的控制 与投放操作;3、起捕与销售方案的制订;4、 建网捕捞与赶、拦、刺张联合渔法的应用; 5、洁水效果与鱼类生产情况的分析,以及来 年生产方案的修正。 | |
设施化养殖技术 | 设施养殖模式的选择:1、不同养殖模式技 术参数的确定;2、设施化养殖管理技术的应 用;3、尾水处理技术的应用;4、重点推广集约化生态养殖和溪鱼设施流水养殖技术。 5、池塘内循环流水“跑道”养殖模式:开展跑道内不同养殖品种和不同梯度的养殖密度试验,筛选最合适的养殖品种和密度;开展投喂策略、水质调控、病害防控、污物高效移除和综合利用、外塘生态系统构建、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等 | |
蛙鱼共生生态养殖技术 | 利用石蛙和鱼类种间互惠和资源互补的原理,集成“棚内养蛙,水中养鱼,浅岸种植,绿色防控,沟渠暂养,尾水净化”等关键技术,升级养殖方式,改善养殖环境。 | |
新型渔业模式 | 稻鱼共生农旅融合发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