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bbin体育足彩:印发《龙泉市城市防洪规划》的通知
一、规划背景
“2022.6.20”洪水,龙泉市受灾人口2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紧水滩水库汛情及调度创造了建库以来的4个“历史极值”:入库流量首次达到7540m3/s(约50年一遇)、首次开启全部4个闸门大流量泄洪、水位首次达到188.05m、出库流量首次达到4500m3/s。“620”洪水对龙泉市城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洪灾暴露出流域防洪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防洪形势仍然严峻。
随着龙泉市城市防洪形势的变化,尤其是2022年“620”洪水暴露出来的防洪短板,对龙泉市城市防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需对原防洪规划进行修编,进一步复核龙泉市城市防洪能力,明确防洪排涝目标,优化防洪格局,挖潜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加强防洪排涝管理,完善城市防洪减灾体系,保障城市防洪安全。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治水重要论述,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思路为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把龙泉建设成为山区共同富裕县域样板的战略要求,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推进流域治理,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完善城市防洪减灾体系,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规划原则
(一)防洪规划基本原则
1)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针对当前流域河道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兼顾、讲求效益、分期实施”为原则,提高规划方案的可行性、超前性、可操作性。
2)要遵循已有规划格局,以龙泉溪干流河道为基础,兼顾支流、上下游的防洪关系,工程实施后不能对区域防洪造成不利影响。
3)以满足防洪为首要目标,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自然社会环境与河道水环境相互关系、水利建设与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关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关系。
(二)排涝规划基本原则
1)按照因地制宜、分区治理、统筹兼顾、蓄排结合、防洪安全、排涝适度的原则,研究涝区的规划布局,制定区域除涝安全保障方案和工程体系。
2)排涝工程应根据地形等具体条件,按“分片排涝、高水高排;自排为主、辅以抽排;排蓄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合理确定。
3)排涝工程应在流域综合规划、地区水利规划、涝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地形和外排条件,遵照统筹兼顾、蓄排兼施的原则进行布局。
4)排涝规划方案和工程布局应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分析本次排涝规划与流域性综合规划、流域性防洪规划、城市排涝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关系和衔接情况。
四、规划防洪排涝标准
(一)规划防洪标准
根据《龙泉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对规划城区的划定,由“一江两岸、一核四区”新格局可知,武潭临江、河山田等区块已被划为规划中心城区,因此本次对炉田、河村、宏山、武潭、临江等保护圈的防洪标准进行一定调整。具体各个防洪保护圈的防洪标准如下:现状中心城区的城南片、临江电站片及城北片规划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杨林片为现状农村,规划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炉田、河村、宏山、武潭、临江等规划中心城区的防洪标准提高至50年一遇。
(二)规划排涝标准
龙泉现状城区有3个片区,为龙泉溪北岸的1个涝片,为“溪北片”;龙泉溪南岸的2个涝片,分别为“溪南片”、“大沙片”。龙泉规划城区有1个片区,为“河山田片”。 根据相关规范、规划及龙泉城区的实际情况,本次规划确定4个涝片的排涝标准均为20年一遇。
五、工程措施
(一)防洪工程
规划形成“上蓄、下挡”的防洪总体格局,龙泉溪防洪总体布局为上游新建安吉水库,扩容孙坑水库、新建金村水库、改建均溪三级水库,增强流域上游拦蓄能力;进一步完善龙泉溪两岸的堤防工程,包含规划新建堤防和堤顶提升工程两个方面,规划新建防洪堤共计5.72km,规划堤顶提升的防洪堤共计11km,提高下游城市的挡洪能力。
(二)排涝工程
针对龙泉城区及龙泉溪流域的特点,遵循“因地制宜、分区治理、统筹兼顾、蓄排结合、防洪安全、除涝适度”的排涝原则进行排涝布局。具体工程措施如下:
1)溪北片
新建城北分洪隧洞、罗木溪至凤起路防洪改造工程、治理排涝河道、新建排涝闸泵。
2)溪南片
新建金沙排洪渠、治理排涝河道、新建排涝闸泵、新建公园路排洪渠。
六、保障措施
龙泉市城市防洪规划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防洪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将面临很多的困难与挑战。因此,工程建设的推进需要举全市之力,才能保障防洪规划的执行和落实。
(一)强化责任落实
加强政府对城市防洪规划工作的领导,发挥政府在规划推进过程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健全管理手段,建立部门协调、上下机构联动保障规划实施工作机制,协调推进规划重大工程。强化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防洪排涝管理和监督职能,加强工作协调,完善工作机制,协调有关部门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加强对规划实施全过程的监管,并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目标考核制度,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
(二)强化要素保障
建立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的水利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和维护资金。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水利工程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效益,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并努力推动数字孪生工程与实体工程同步建设;加大市场融资力度,拓展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渠道,积极推进PPP投融资模式;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扶持;加强与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沟通,建立保障水利投入协调工作机制;规范和落实地方政府水利投入责任,将年度投资计划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强化要素保障,确保方案顺利实施。
(三)强化队伍建设
按照“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有增有减,强化重点领域力量”的要求,优化配置各级水利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扶持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市场发展;加快水利人才梯队建设和团队建设,加强水利人员继续教育,全面提升水利人才队伍的能力素质,建设一支适应水利事业发展需要,总量适度、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人才队伍;健全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大先进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建设水利科技服务平台。
(四)强化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社交平台等各类媒体,加大防洪排涝典型工程和创新成果的宣传力度。加大水利发展思路的社会宣传,提高全民水患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改革发展,营造促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完善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及时公布城市防洪规划的重要举措,增强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