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是龙泉农业加快发展,全面建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推动生态绿色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发挥农业在生态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根据《龙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国家、省、丽水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特编制《龙泉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
一、“十一五”龙泉农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龙泉农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大力发展竹产业,提升发展食用菌,特色发展茶果蔬”的工作思路,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立了“一个主导产业、一位首席专家、一个配套政策、一批示范项目”的农业发展新机制,初步形成了高效生态的效益农业生产体系,成为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农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优势日益显现
通过实施“粮食高产示范县创建、食用菌产业提升、特色茶产业翻番、山地蔬菜产业倍增、生态养殖业培育”等产业发展计划,农业主导产业培育成效显著。先后被评为“中华灵芝第一乡”、“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县”、“中国黑木耳之乡”。2008年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综合强县强乡强镇评选,我市获农业综合强县市排名第四,食用菌产业强县排名第一,竹木产业强县排名第二,龙南乡、安仁镇被评为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强乡强镇,八都镇、上垟镇被评为浙江省竹木产业强镇。
——粮食生产。2006年、2008年荣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个区块,面积1.03万亩,2010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4.49万亩,实现总产9.47万吨,产值2.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5.8%。
——食用菌产业。2010年发展袋料黑木耳1.35亿袋、袋料香菇7000万袋、段木灵芝4000立方米、珍稀菌1000万瓶,生产黑木耳菌种1000万袋,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交易额达15亿元,全年实现食用菌产值5.0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4.3%。
——茶产业。2005年、2007年获省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县(市),2006年、2010年获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市)。成功开发了浓香型(岩韵)、重香型(红茶类)金观音系列产品,初步形成了多茶类组合生产格局。2010年全市茶园面积达到3.5万亩,茶叶产量1340吨,总产值501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4%。其中金观音茶叶基地10000亩,产量180吨,产值3743万元。
——蔬菜产业。2010年蔬菜播种面积8.6万亩,总产值1.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1%。其中山地商品蔬菜3万亩,产值9800万元。
——生态畜牧业。2010年全市生猪饲养量21.34万头,牛羊饲养量3.18万头,家禽饲养量108.22万羽,实现畜牧业产值1.5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5%。
(二)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
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对国家、省、丽水市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省、丽水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政策扶持,进一步改善了发展环境。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48家,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家、丽水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4家、龙泉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1家,浙江天和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龙头企业”。据农业部门统计,2009年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35家,其中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4家。全市已备案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7家,其中省示范合作社10家,丽水市规范化合作社84家,入社社员6150人,带动农户数52084户,覆盖种植、养殖、加工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有效的约束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
(三)农业标准化生产持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力度,积极创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狠抓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全市通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产品14个,面积20833亩。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33个,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0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和基地认证23个,有17个企业的17个产地、12个农产品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及产品认定;建成食用菌标准化基地40个,标准化示范村6个,标准化菌种场7家,标准化率达到35.6%。建成金观音茶叶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标准化示范村10个,开展茶厂优化改造工程,茶叶加工厂达42家(其中省级示范茶厂3家)。建成商品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标准化示范村10个。注册了“金观音”茶叶和“龙泉绿”蔬菜两大公用品牌商标,全市拥有国家驰名商标1只(“披云牌”天然水),中国名牌农产品1只(“天和泉”牌香菇),浙江省著名商标5只,浙江省名牌农产品5只。“龙泉香菇”、“纳富特牌灵芝”被评为“浙江十大名菇”,龙泉灵芝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龙泉黑木耳证明商标已被国家工商总局受理公示。
(四)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普及水平大幅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市围绕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开展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优势互补,成立了浙江大学龙泉市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聘请浙江大学汪炳良、汤一、陈再鸣、张金枝四位教授分别为市政府蔬菜产业、茶叶产业、食用菌产业和畜牧业首席专家,着力攻克产业发展难题。推介发布主导品种155个、主导技术43项,一大批优良品种得以引进、繁育和推广,“耳(菇)—稻轮作”、食用菌设施化栽培、高山蔬菜反季节生产、茶叶多茶类组合生产、畜禽规模化养殖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普及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完善各类农业服务平台,全面畅通农民信箱、助农增收百宝箱、农技110等渠道,及时准确发布信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手段不断增强。
(五)农业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现代化装备水平明显提升
全面实施标准农田地力提升试点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土壤有机质项目和沃土工程项目,着力提升标准农田地力水平,初步建立标准农田数量、地力等级、质量动态监测系统。加快设施农业发展,食用菌、山地蔬菜、茶叶喷滴灌设施面积分别达到1.4万亩、0.15万亩、0.1万亩,山地蔬菜避雨大棚栽培面积达到0.26万亩。全面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粮食生产耕种收和茶叶、食用菌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5万千瓦,耕作拖拉机达到5630台,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5万亩、0.12万亩、0.5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和“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发展农村户用沼气3702户,建池总容积3万立方米,建成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67处,建池总容积6030立方米。
(六)农业法治建设加强,生产安全水平提高
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充实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队伍力量,成立了龙泉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强了农资市场监管,有力地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开展小农资整治、绿剑系列执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等农业专项执法活动,加大对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市场的检查力度,规范农资市场秩序。推行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逐步推广产地编码和安全条形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建立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体系,全面落实动植物防疫检疫措施,在全省率先组建了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样品采样队,健全市、乡、村三级动植物疫情监测网络。开展“平安农机”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创建活动,农机安全形势好转。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土地流转指导中心1个、乡镇(街道)土地流转服务中心9个,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4.98万亩,流转率20.9%。建立农民负担监督员制度,加强涉农收费监管和农民负担动态监测,依法保护和支持了农业的发展。建立村级财务联合审计制度,全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
(七)农业发展机制逐步完善,产业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推行新型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立以“首席专家为引领、农技指导员为核心、责任农技员为骨干、产业农技员为基础”的四级联动机制,聘任农技推广专家(助理)12名,农技指导员53名,责任农技员120名,培育产业农技员105名。二是深化创新市校合作机制,成立了浙江大学龙泉市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依托浙大首席专家的技术优势,创新“农业耕作制度”,结合龙泉实际,根据不同海拔高度,规划种植不同农产品,发展不同的农业产业。三是创新“一个主导产业、一位首席专家、一个配套政策、一批示范项目”工作机制。支农惠农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农民得到实惠增多,生产经营积极性有效调动。
(八)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以来,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渠道有较大扩展,收入水平稳定增长。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4.6亿元,比2005年9.18亿元增加5.42亿元,年均递增9.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04元,比2005年3627元增加3077元,年均递增13.1%。
二、“十二五”龙泉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龙泉农业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又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一)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为加快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谐社会的构建,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2010年中央出台了以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1号文件,强调要进一步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在宏观调控中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作出了“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工作部署。这将给我市农业发展迎来一个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社会环境。201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bbin体育足彩: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浙政办[2010]6号)和“bbin体育足彩: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意见”(浙政办[2010]7号),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以“两区”建设为主平台,进一步创新“三农”工作机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因此,只要用足用活用好上级的各项扶持政策,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抓好农业工作,龙泉农业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龙泉是浙江省最大的林区县,境内满目青山,放眼竹海,遍地茶园,森林覆盖率高达84.2%,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国所有县(市、区)中排名第八位,空气质量全省排名第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山地立体气候条件和天然的“绿色宝库”,是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发展的良好区域,具有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得天独厚的后发优势和广阔空间。非常有利于食用菌、特色茶叶、高山蔬菜、水果、畜禽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快速发展。
(三)农业功能的拓展,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到来,也为全面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广泛空间。在稳固生产功能的基础上,顺应农业向经济型、生活型、生态型、观光型和文化型等方向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农业功能的多样化开发。充分发挥农业的自然属性,通过种养业的有机结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实现农业生态的经济化。龙泉因剑而得名,凭瓷而生辉,凭菇而著名,龙泉青瓷,龙泉宝剑、龙泉香菇这三大瑰宝赋予了这个古老城市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了我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内涵。充分发挥我市自然生态优越、农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积极开发农业文化产品,提升农业品位,实现农业功能创新。
(四)龙泉农业面临着严峻挑战
“十二五”期间,由于经济转型期农业发展仍具弱质性、传统性的特征,长期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将更为集中凸现,农业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看,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没有明显提升。稳定增加农业投入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农业发展的投入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突出表现在:
一是农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动植物疫病、外来有害生物侵害的能力不强,靠天农业困境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不高,农业推广手段落后,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不高。基层农技队伍人员力量和推广经费不足,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二是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粗放经营农业未改变,创新型精品农业未建立,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业经营规模偏小,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偏低,化解市场风险能力弱。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发育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含量较低,质量水平不高,易受农产品价格波动冲击。农副产品市场流通不畅,产销信息不对称,新型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不够健全。
三是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不高。观念陈旧,科学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较差,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弱。
四是农业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基础不稳固,渠道不宽。土地流转难度较大,工商企业难以获得连片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项目落地困难较多。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农业公共服务与管理手段有待改进。
三、“十二五”龙泉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产业上山、农民下山、生态创业”农业发展战略,立足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以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强市、绿色精品农业大市为目标,以“两区”建设为平台,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为主线,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市场、农业科技推广、农业安全、农业生态等“六大体系建设”,实施“六大提升行动”,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经营主体、服务机制、科技创新、管理方式和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力争龙泉农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现代农业建设实现新突破。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实现布局区域化、生产集约化和经营产业化,促进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推进循环农业生产方式,积极推广绿色技术,实施清洁化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坚持农民增收原则
发挥产业优势,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工农业、休闲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培育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3、坚持科技创新原则
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增强先进实用技术应用能力,推动农业生产设施化、产品科技化、品种优良化、农民知识化和农业信息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政府宏观引导和调控。建立健全各项扶农惠农政策诱导机制,营造农业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增强农业产业支持与保障能力。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5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环境得到巩固和加强,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农业功能得到发挥和拓展,组织化程度提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农民素质进一步提升,就业结构优化,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得到完善和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手段增强,农业支持和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具体指标:到2015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7.5亿元,比2010年14.6亿元增加2.9亿元,年均递增4%。其中:食用菌产值5.5亿元,年均递增1.9%;蔬菜产值1.8亿元,年均递增2.4%;茶叶产值2.5亿元,年均递增37.9%;水果产值0.4亿元,年均递增21.9%;畜牧业产值2亿元,年均递增5.4%;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24万亩以上、总产量9.3万吨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比2010年6704元增加5296元,年均递增12%。
四、“十二五”龙泉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龙泉农业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绿色农业“六大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六大提升行动”,开展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通过努力,逐步实现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数量、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用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逐步建立和健全农业支持和保障体系,增强全市农业发展的综合能力。
(一)绿色农业“六大体系建设”
1、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根据我市资源优势和现有发展条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的前提下,重点发展食用菌、特色茶叶、山地蔬菜、生态畜牧业、水果等农业主导(优势)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食用菌。积极推进“一馆五中心”项目实施,力争完成香菇文化博物馆、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食用菌检测中心、食用菌信息中心、黑木耳菌种中心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中心建设,拓展产业功能,延伸产业链。到2015年,建成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2个(八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兰巨耳(菇)—稻轮作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3个(龙南高山反季节夏菇精品园、安仁黑木耳标准化生产精品园、道太灵芝标准化生产精品园),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50个、示范村20个,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6500亩,标准化生产率达到40%以上。建设生产能力达200万袋以上的集约化菌棒加工厂70家,菌棒集约化生产加工率达70%以上。
——茶叶。围绕“绿茶、特色茶并举”发展战略,以“安全、优质、品牌”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基地良种化、加工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建设,开展“中国茶文化之乡”申报工作,推动龙泉茶叶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新建特色茶叶基地1.5万亩,茶园总面积达到5万亩,建成以茶叶等为主导产业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个(龙泉市兰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特色农业精品园1个(塔石金观音茶叶精品园),建成金观音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示范村20个、标准化茶厂20家。
——蔬菜。以实施“山地蔬菜提升项目”为载体,以扩大商品蔬菜播种面积和乡镇覆盖面为工作重点,建设“万亩山地蔬菜核心区”和“千亩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园”。到2015年,建成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2个(龙南高山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屏南高山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4个(浙大龙泉现代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园、兰巨豫章设施蔬菜精品园、岩樟高山四季豆标准化生产精品园、宝溪高山茭白标准化生产精品园),建成商品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30个、示范村20个,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20家。新建近效设施蔬菜和高山避雨大棚蔬菜基地2000亩。
——畜禽。深入贯彻“畜牧进山、养殖上山”发展战略,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生猪生态养殖。新建或改扩建存栏生猪500头以上的生猪生态(标准化)养殖场30个。充分利用山多草多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牧草资源、秸秆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以牛、羊、兔为重点的草食家畜养殖。充分发挥山地、竹园、茶园、果园有利条件,积极发展生态化、标准化家禽养殖,适当控制引进大型肉鸡的饲养量和规模,增加风味特色优质肉禽和蛋鸡的饲养量。加快发展市场价格稳定、对农民增收明显的肉鸽、蛋鸽等其他具有特色的畜牧业。力争到2015年,建成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1个(兰巨畜禽生态养殖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2个(竹垟“猪-沼-茶”生态循环精品园、小梅肉兔生态养殖精品园),建成标准化规模养猪场50家,牛、羊、兔规模养殖场50家,具有地方特色畜牧产业生产基地50个。
——水果。充分发挥我市的山地、气候和生态优势,发展特色精品水果。到2015年,全市水果总面积达到2万亩,其中新建果园5000亩,改造低效果园5000亩,水果总产量达到1.5万吨,实现总产值0.4亿元,精品果率达到20%,优质果率达到60%以上,果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以改善果园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大棚葡萄等设施果园的发展,建设1个省级特色水果精品园和1个省级生态循环型示范果园。
——休闲观光农业。发挥我市自然生态优越、农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到2015年,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园(点)30个以上,其中省级休闲观光农业园2个。
2、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
——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培育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市场开拓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6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丽水市级30家、龙泉市级25家。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建设规范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合作社20家,丽水市级规范化合作社100家。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制定行业运行规则,加强行业管理,充分发挥食用菌产业协会、茶叶产业协会、蔬菜瓜果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在农业主导产业培育中的作用。
——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鼓励农民参加农广校、绿证培训等学习,使他们成为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并成为农村科技示范户或营销专业户。
3、农业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成市级蔬菜、茶叶交易市场;进一步优化乡镇农产品产地市场布局,建农产品产地市场20个;到2015年,建成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二期工程,届时市场销售额达20亿元以上,成为浙闽赣周边地区交易量最大、最具活力的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和集散中心;积极组织企业和合作社参加各类农博会、展销会、推介会,在杭州、宁波、温州和上海等大中城市建立10个特色农产品直销点或展示展销中心,农产品进超市20家。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力宣传和使用“龙泉金观音”茶叶、“龙泉绿”蔬菜公用品牌,提升公用品牌的知名度。着力抓好“龙泉黑木耳”证明商标和“龙泉灵芝”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培育一批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
——健全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深化农民信箱工程,延伸农民信箱服务网络,建好市乡两级联络站和村级联络点,扩大注册面和启用率,注册农民信箱1.5万户,启用率达90%以上;建设和完善“万村联网工程”乡村级网站463个,初步构建一个信息发布、农产品销售、工作联络、预警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
4、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深化与浙大等院校(所)的科技合作。深入实施“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战略,充分发挥浙江大学龙泉市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及食用菌、茶叶、蔬菜、畜牧、水果、食品加工等首席专家的作用,积极开展专题调研、项目合作和技术攻关,让更多的院校(所)科技成果在龙泉得到转化。
——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基础,着力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立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有支撑、有保障的“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县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队伍,重点抓好乡镇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监管“三位一体”综合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并向下延伸设立村级农技服务站点。进一步完善“首席专家为引领、农技指导员为核心、责任农技员为骨干、产业农技员为基础”的四级联动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充实食用菌、蔬菜技术人员;针对我市实际,更加注重产业农技员的培育,让他们充当我市农村政策的宣传员、技术培训的辅导员、产业销售的联络员、质量安全的管理员和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在科技服务职能上,由产中技术服务为主向产业两端拓展,产前宣传政策、传播信息,主动为农民联系种子、农药等生产物资;产后积极帮助农民拓展农产品市场销路。
——全面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总结推广山区“千斤粮,万元钱”水旱粮经轮作、食用菌工厂化周年生产、高山夏菇二区制生态栽培、金溢牧业生态循环农业、公用品牌推动产业发展、多茶类组合技术集成、山地蔬菜技术集成推广应用、生态畜牧业发展、龙泉农业产业培育和“产业农技员”服务主导产业等龙泉现代农业十大创新模式;重点推广农作物和畜禽良种技术、优质高产栽培及养殖技术、农业节本增效控害技术、动植物重大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技术、农业机械化促进技术、农产品贮运保鲜和精深加工技术、农业节能减排技术、农业信息化服务技术、农业抗灾减灾等十大主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5、农业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加快食用菌、茶叶、蔬菜等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行生产记录制度,建立质量安全追溯机制。积极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到2015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和基地15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5个。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产品检测力度,到2015年,建立省级动态监测点3个。
——加强农机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贯彻与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制度,严控安全生产指标,继续开展“平安农机乡镇”、“农机安全村”创建工作。
——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加强乡镇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建立村级免疫员队伍,市、乡镇(街道)、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严密的防控网络,加强柑桔黄龙病、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疫情监测和流通监管,严防疫病发生和蔓延。推进农作物重大病虫预警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管理。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土地流转,土地流转面积达到8.4万亩,流转率达到35%;深化财务公开,强化审计监督;加强动态监测和农负监管,维护农民权益。
6、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提升农田质量。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进一步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培肥农田地力。到2015年,提升标准农田地力3万亩,初步建立标准农田数量、地力等级、质量动态监测系统。
——发展设施农业。扩大大棚生产规模,积极推广微蓄微灌技术,加快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食用菌、山地蔬菜、茶叶喷滴灌设施面积分别达到2万亩、0.5万亩、0.5万亩,山地蔬菜避雨大棚栽培面积达到0.5万亩。物理杀虫技术应用面积1万亩,建立动物防疫示范场20个,深化养殖场“一灯两池三化”建设。
——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落实好农机补贴政策,深入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到2015年,建粮食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个,农机总动力达到38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4600台(其中小型拖拉机4200台、大中型拖拉机400台),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3.1万亩、0.5万亩、2.5万亩,机械统防统治面积达到4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
——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广泛运用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严防农业面源污染。到2015年,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10万亩,推广40万亩;开展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建大中型沼气工程8处,完成年存栏生猪100头、牛10头以上规模场治理50家,农村户用沼气达到5000户,沼气后续管理服务网点达到19个。
(二)绿色农业“四大重点工程”建设
1、主导产业培育工程
紧紧围绕“产业上山,农民下山,生态创业”的发展战略,实施绿色产业培育工程,加快食用菌、茶叶、蔬菜和畜牧四大特色产业的发展。一是实施食用菌优化提升工程,全力打造全省面积最大的食用菌出口示范基地。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50个、示范村20个,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6500亩,标准化生产率达到40%以上;二是实施生态特色茶产业促进工程,全力打造全省最大的乌龙茶(金观音)标准化生产基地。建成金观音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示范村20个、标准化茶厂20家;三是实施山地蔬菜扩面提质工程,全力打造全省海拔最高的山地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成商品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30个、示范村20个,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20家;四是实施生态畜牧业培育工程,全力打造全省生态最优的生态畜牧养殖标准化生产基地(场)。建成“一轴两线”(兰巨绿沃牧业小区、龙庆线、龙埔线)生态养殖产业带,新建万头生态畜牧小区1个,千头规模养猪场20个,培育规模特色养殖大户50户。
2、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
围绕省政府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25”工程的目标任务,以提升发展“竹、菌、茶、蔬、畜”等五大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因地制宜,制定并实施龙泉市“228”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计划。
——建设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即兰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八都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综合区。兰巨综合区建设面积3.9万亩(其中产业面积2.8万亩),示范带动5万亩。规划布局“四区、五园、一点、一中心”,“四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面积8000亩)、特色茶叶示范区(规划面积10000亩)、菇—稻轮作示范区(规划建设年种植食用菌1115万袋以上)、农产品加工科技园区(规划面积1300亩);“五园”即:浙大龙泉现代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园(规划面积1200亩)、设施蔬菜精品园(规划面积1000亩)、特色水果精品园(规划面积1000亩)、高效笋竹两用林精品园(规划面积3000亩)、珍稀苗木精品园(规划面积3000亩);“一点”即:畜禽生态养殖示范点(规划建设年存栏生猪2万头,年出栏商品猪3万头);“一中心”即:白天鹅金观音茶文化休闲中心(规划面积100亩)。
八都综合区建设范围涉及八都镇、竹垟乡的13个行政村,规划区域总面积81901亩,实际规划用地面积为39149亩,规划期限为2010-2013年。该综合区总体规划布局为“二主导、三园、一加工、一人家”,由林业局牵头实施,其中:规划建设食用菌主导产业区1个,由农业局负责实施。
——建设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以低山平地、两翼高山地区为主线,规划建设2个以1品为主,注重一、二、三产业统筹发展、功能拓展的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即龙南高山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屏南高山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建设8个特色农业精品园。以1村1品为产业主线规划建设8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即龙南高山反季节夏菇精品园、安仁黑木耳标准化生产精品园、道太灵芝标准化生产精品园、塔石金观音茶叶精品园、岩樟高山四季豆标准化生产精品园、宝溪高山茭白标准化生产精品园、竹垟畲乡“猪—沼—茶”生态循环精品园和小梅肉兔生态养殖精品园。
3、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程
根据省政府下达龙泉市建设任务,以丽龙高速、龙庆公路、龙浦公路三条“Y”型公路两侧农田为重点,按照因缺补缺的原则,到2015年在八都、兰巨、查田、小梅、上垟、安仁、塔石、锦溪、竹垟、剑池等乡镇(街道)建成农田设施完善、农田质量提升、生产技术先进、服务体系完善的粮食生产功能区67034亩。其中:2010年建设1000亩以上区块7个,建设面积10300亩;2011年建设200亩以上区块11个,建设面积12238亩;2012年建设200亩以上区块16个,建设面积13814亩;2013年建设200亩以上区块14个,建设面积12962亩;2014年建设200亩以上区块12个,建设面积10720亩;2015年建设50亩以上区块20个,建设面积7000亩。
4、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
根据《龙泉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投入物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产品供给无害化为主线,开展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创建活动,大力推广以废菌棒为纽带的生态食用菌循环产业链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作物”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以低山园地为纽带的畜禽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到2015年,创建成为全省首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并建成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兰巨畜牧生态养殖循环农业示范区和八都食用菌废菌棒综合利用循环农业示范区)、示范企业2家、示范项目10个。
五、“十二五”龙泉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进一步统一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制定有利于我市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确保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建立健全上下联动、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完善目标责任制度、协调和督查考核制度,加强对实施“六大提升行动”工作绩效的考核。大力推进“五型机关”建设,进一步增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能力与水平。
(二)加大政策投入,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积极争取和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出台对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持政策,完善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和配套措施。发挥国家财政投资的引导性作用,创新无偿投入与有偿投入相结合,政府引导、扶持与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相促进的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加强农业项目资金整合,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引导工商企业、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农业,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
(三)推进依法行政,维护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切实加强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业系统领导干部、管理相对人以及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充分利用“绿剑”执法品牌,组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依法、及时查处农业违法案件和生产事故,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权益。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机制,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建立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四)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农业行业能力建设
强化农业部门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坚持求真务实,以多种方式和途径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强化示范,切实解决农业生产、农民增收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确保“六大提升行动”的实施效果。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尊重农民创造,方便农民办事,积极开展送科技、政策、信息下乡等活动,建立为农服务长效机制。加强和改善行政管理,努力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五)营造良好氛围,提高龙泉农业的外向度
“十二五”期间,要把农业宣传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加强农业企业和农产品质量的对外宣传,扩大龙泉农业的影响力。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宣传“三农”发展的先进理念,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三农”发展上来,形成推动“三农”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强对先进典型、先进模式的总结、宣传和表彰,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采取举办和参加形式多样的展销会、推介会,广泛宣传优质、绿色农产品,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龙泉农产品的知名度。
附表:龙泉市“十二五”农业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