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体育足彩_bbin新体育平台-客户端下载

图片

图片

当前位置: ?

龙泉市建设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索引号:331181000000/2010-15634 生成时间:2010-08-11 15:53:34 发布机构:龙泉市 点击数: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图文解读链接:点击查看图文解读
视频解读解读链接:点击查看视频解读

龙泉市建设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一、我市“十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的五年,是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实施“二次创业”发


展战略,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的五年;是大投入、大发展、大建设,我市经济社会快速腾飞


的五年;更是我市加快建设“山水古城、文化名城、旅游新城”,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建设


事业全面  发展的五年。回顾过去的五年,建设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


,坚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建设脉搏,适时采取有效措施,解放思想、攻


坚克难,各项建设工作均取得了新的进展。
1.规划工作卓有成效。五年来,我们完成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并已得到省


人民政府的批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控制性详规平均覆盖率超过70%。完成了《龙泉市城市


色彩规划》等规划编制,实现了现有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专业(专项)规划的基本覆盖,开展


了《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编制。《七乡镇总体规划》、《龙泉溪两岸景观规划》正在抓紧


编制中。
2、城市建设形势喜人。五年来,建设系统大力实施城中道路网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


功能进一步完善,发展的潜力空间进一步得到挖掘。我市累计完成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投


入7.39亿元,新建成城市道路 22.45公里,新增城市绿地面积33.6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面


积4.72平方公里,比2000年相比扩大了51万平方米。
3.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大大提高。全市日供水能力提高了3.25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达100%。


燃气储气能力从2001年的250万立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460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从94.6%提


高到98.1%;城市公交车从2001年的每万人1.9标台提高到2005年的每万人4.47标台。
4.建筑业、房地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五年来。全市累计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8.41亿元,建筑


业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房地产业逐步走出低谷、走向繁荣。全市累计完成房地产投资额


8.73亿元,累计商品房竣工面积45.92万平方米,累计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36.76万平方米,为


城市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5.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亮点纷呈。五年来,我们立足于“山、水、古”这篇文章,强化城


市旅游功能,把龙泉建成山、水、城交相辉映,历史文化和现代化文明有机融合的旅游城市


。莱茵花园、江南花园、华龙郦都等一批高中档住宅小区拔地而起;四大入城口的绿化景观


因地建景,叶绍翁故居—杏园精雕细琢,充分体现了古城龙泉的特色;亮化工程让夜晚的龙


泉华灯齐放、霓虹闪烁。通过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绿色城市活动,不断优化人居环境


,为市民创造满意城市,龙泉这颗浙西南明珠正日益变得光彩夺目。
回顾“十五”工作,我市建设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赢得了市委、市政府和丽水市建设局


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


正确决策的结果,是有关部门协作、支持的结果,是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工作、共同


努力的结果。但在工作中的矛盾与问题依然存在。面对融资难、征地难、拆迁难等城市建设


中的突出问题,我们尚未能从机制上找到长效解决办法,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工程建设


;城乡结合部违法违章建设突出,规划的实施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功能设施配套水


平与市民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今后要科学、合理地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加强市民的规划法


制意识教育,规范商品房市场运作,积极争取政策以加快城市建设进度,努力解决好征地、


拆迁、资金三大矛盾,为加快城市发展提供保障。
二、“十一五”时期建设事业发展前景分析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建设事业创新发展


的重要机遇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家宏观经济大背景下,建设工作即有许多有利条件,


也有不少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全球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建设事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与挑战。
    “十一五”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世界基本政治格局和发展方


向不会改变,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基本态势也不会改变。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


仍是处理国家关系的重要内容,各国依然会把加快经济发展,经济实力作为国家政策的基本


目标之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外来资本对区域发展的整合与提升,一是制度包括资本的整


合与提升,二是产业整合与提升,世界经济将出现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和调整。这会使中国能


够更方便快捷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吸收或引进国际资本、国际技术与人才,也会使更


方便的开拓国际市场,从而使中国经济增长获得更多的国际资源(市场)的支撑。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也是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


美元迈进的黄金发展期。以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将深入进行,


各项社会事业大大发展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


加快,并仍然是“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载体。从浙江省情况看,“十一五


”是我省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奋进的重要时期,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一是


来自与国际接轨,进一步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而带来的整合资源和巨大发展空间的拉


力;二是来自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压力;三是来自统筹区域发展中以发达地区发挥后


发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推动;四是来自进一步体制创新和深化改革的活力。这四种力


量将推动浙江的发展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它给


建设事业带来了选择和机遇,也增加了困难和挑战,迎来了无限生机和希望。
    (二)加速推进城市化是提高城市功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途径。
    按照城市化发展规律,城市化水平达到以30%左右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达到70%时;


进入相对稳定阶段,一般说呈先快后慢的发展趋势。2005年,我市城市化水平达到    %,


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这种发展趋势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一样的。城市是


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城市与区域经济好比火车头与车厢的关系,城市越大。综合实力越


强,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就越大。世界上有竞争力的经济区或经济带都是与大城市或城市群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打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完


成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任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和顺应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始终不渝地全力推进城市化。
   (三)加强土地、投资等政策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将对城市建设产生直接而长远的影响



国家对土地、投资等政策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直接而长远的影响。国家


对土地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新的投资改革决定等,将直接影响我市“十一五”期间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决定合理界定了政府投资职能和范围,明确


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建立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另一方


面,鉴于我市土地资源紧缺和长期性,以及国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的严肃性,“十


一五”期间我市城市建设用地矛盾将十分突出。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将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赋予新的含义。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前提。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城市建设突


飞猛进的背后,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及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


城市。如何打破城乡基础设施分割的体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


务向农村覆盖,是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十一五”期及今后长期的工作任务



(五)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和规范建设市场的任务仍然艰巨。
“十五”期我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虽然有所进展,但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


水准的提高,对公用事业设施的质和量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对建设事业确保工程质量、规范建设市场增


大压力。建设市场准入和请出制度需进一步改革完善,建设项目业主和承包商的行为需进一


步规范,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实施监督机制有待完善,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法规体系和统


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建筑市场,建设行业的运行机制和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


的要求,改革整顿规范建设市场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建设事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


战略”、丽水市“三市并举”战略,以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进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主线


,以深化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管理、壮大城市产业为重点,大力实施“生态


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文化名市”发展战略,突破基础设施瓶颈,服务工业“第一经


济”,加快“一区、两园、两基地”建设,进一步发挥建设事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


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二)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建设事业发展的目标是:
围绕“山水古城、文化名城、旅游新城”的城市特色定位,致力于打造精品城市、特色城市


和富有个性的城市。全力做好“一街、两岸、三山、四园、五路”文章,加强城市规划、建


设和管理,使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功能趋于完善,加快把龙泉建成山水人居与生态旅游休闲


城市。
——以强化中心、完善结构、拓展通道、功能整合、生态共建、资源共享作为我县城乡建设


方针。
——以统筹的理念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心城市建设要具有功能完备、管理有序、系统协调、


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山水生态旅游城市。
——积极探索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方式,做好城市无形资产市场化营运,积极争取国家政


策性资金扶持,进一步拓宽城市建设资金渠道。
——加快建设领域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结构的优化升级。调整所有制结构,加快非公有


制经济发展;调整行业结构,增强资本经营、技术开发、市场竞争和抵御风险和能力;努力


发展多元经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八都、安仁、小梅等三个中心镇和   等六个重点镇建设,发挥其小区域中心作用



——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推行城市分级管理,以人为本,优化城市环境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建设事业发展“十一五”期末的预期目标是:
——城市化进程协调有序。到2010年,力争市区人口发展到1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9.9平


方公里,全市城市化水平达50%。初步把我市建成为瓯江源头山水人居与生态旅游休闲特色


鲜明的小城市。
——城乡规划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规划编制体系,比较完备的城乡规划标准


体系,初步建立以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城乡规划监管体系、城乡规划标准体系为支撑的龙泉


市城乡一体的空间规划制度。
——城乡建设富有活力和特色。按照城镇体系总体布局构建以市区为核心、三个中心镇为依


托、六个重点集镇为基础,与龙泉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市域城镇体系,推进城市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完善城中道路网,建设城东道路网,抓好城市拆迁和旧城改造,加大城市


绿地、景观建设,五年内新增城市的道路8公里。
——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基本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管理体


制,实现住房价格稳定。五年内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达到13亿元,满足广大居民不断提升


的居住需要。
——住房供应和廉租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加快经济适用房、拆迁周转房、过渡房和廉租房的


建设,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五年内,投资1.5亿建成经济适用房、


廉租房10万平方米。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卫生设施基本配套,到2010年,全市全


面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率达50%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15平方米以上。
     (三)发展重点
    1、加快城市化、信息化进程,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
按照信息化城市的要求,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的推进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中


心城市现代功能的优化组合。实施市区优先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培育城市特色,强化城市管理,壮大城市产业,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城市核心竞


争力。全面实施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北居南工”的布局,实施“东扩南拓”工程


,积极开发金沙新区,加快旧城改造,形成南北互动、东西并进的城市开发格局。
2、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长远而艰巨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规划。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


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舒适优美、安居乐业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要抓住国家对基础设施


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这一有利时机,加快农村农田基本建设,加强农村道路、电网、通


信、燃气、供派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


,不断提高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3、调整建设行业结构,实现结构的优化升级,达到质和量同步提高的转变。
    以住宅与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完善住房供应政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


、建设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城乡统筹为重点,坚持建设事业发展中提高规划、设计、建设、


咨询、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水平,提高竞争力;坚持在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全面提高建设


工程质量;坚持在城市化加速进程中,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4、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增强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市资本,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新途径。进一步创新


城市管理思路、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加强城市运行重点环节的管理,提高城市


运行效率。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加强规划实施监督管理。深入开展城市综合整治,大力实施


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整治脏、乱、差现象,改善城市面貌。强化街道综合管理职


能,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积极推进综合执法,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5、发挥科技先导和支撑保障作用,促进建设事业技术进步。
坚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建设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重点抓好建设事业科技发展


规划和战略性研究工作;城镇化战略及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工作;信息


化与专家咨询工作,为建设事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基础。
    四、建设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强化规划和宏观调控,加大规划实施力度,实现城市化进程的新提速。
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为契机,抓紧调整和完善城区各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加快金沙


区块和瓯江两岸地块的修建性详规及相关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市区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


到 %以上。   
统筹城乡规划,以城乡一体化规划引导和促进全市布局的进一步优化,争取到“十一五”期


未全县控制性详规覆盖到建制镇和中心村。
加大规划实施力度。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新一轮城市规划确定的一些重大项目上马


。一方面要加快中心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不断集聚人口,强化产业和要素的集聚辐射


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中心城镇向心发展,与城市规划和发展思路对接,整合人口、


产业、优势,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完善规划编制、规划法规、规划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各类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公示制度。


建立健全“设计招标、公众参与、专家评审、领导决策、社会监督”工作机制和“批、管、


验”分离的内部制约机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完善规划法规,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


确保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加大规划执法力度,有效遏制违法建设行


为。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加快推进城市化,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必须打破常规搞建设,加大投入上项目。“十一五


”期我市计划投入城市建设资金40亿元。全力实施交通“一纵、一横、二连、三线”的城市


交通主骨架,优化城市网络。要继续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建设剑川大道、松溪路、后沙路、


中山东路、华楼东路、浙大路等6项道路工程。完善“八路一桥”,形成快速、安全、便捷


的城市交通运输网。                                              
围绕“两山一江”这一城市生态主线,加强公园、绿地、内河等城市环境建设,深入挖掘城


市自然禀赋和历史人文内涵。要加快瓯江休闲观光带、西街历史古街区、留槎洲水上公园、


青瓷文化村、宝剑文化村、九姑山、棋盘山、披云山、凤凰山等重点项目建设,使之成为景


观亮点。抓好周边山体绿化的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园林绿地。努力建设生态式园林城市。
    完善城市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完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进一步完善、扩


建生活垃圾填埋场及配套的渗漏液处理设施建设。坚持公交优先原则,积极发展公交车,加


快城市快速公交车道建设。开展城市管道燃气发展的前期工作。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城乡一体化又是城市化发展的目标和新阶段。因此,必须把统


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纳入城市建设的宏伟目标通盘考虑。
进一步明确“一级三轴两翼”的空间布局框架,努力谋求从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规模、更大


的区域上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的聚集和跨越式发展。加快培育市域经济增长极,大力实施“东


扩南拓”工程,按照“北居南工”的格局,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着力推进高速公路走廊地


区的发展,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镇群的辐射范围及凝聚力。统筹推动“两翼”发


展,大力实施人口迁移、下山脱贫,促进生态建设和保护,加快南、北部中低山区的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加快城市规划区内农居点规划编制,逐步试行农民公寓建设;以城乡一体化规


划及区域村庄布局规划为指导,合理规划建设中心村,加快“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及


康庄工程建设;完善集镇基础设施配套,提高环境质量,鼓励农民自愿下山脱贫,实现城乡


资源共享,以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提高的需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健康发展。
    (四)紧紧围绕“双创”工作,塑造美好城市形象。
围绕我市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目标,着力提高城市管理


水平,提升城市品位。
要按照“亮化、美化、洁化、静化”工程的要求,抓好市容环卫设施建设,全面整治  城市


内河,加快推进   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工程、污水处理厂及管网收集项目建设。按照布局合


理、方便群众的要求,“格式化”城市零星地块,建成一批停车场。新建和改造公厕 座,


到2010年一、二类公厕比例达  %以上。抓好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城市道路、桥梁


和江滨区块路网建设,基本形成较完善的城区交通网络。抓好市民公园、文化公园、九姑山


公园和剑瓷主题公园等城市休闲设施建设。抓好城市重要地段、区块的绿化美化,大力推广


城市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和室内摆花养草,构建体型、复合性绿色空间。开展园林式


居住区、花园式单位的创建活动。提高城市绿化覆盖面和绿化档次。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


。以街巷里弄、集贸市场、公共场所、广场绿地、城郊结合部、城市出入口和居民屋顶为重


点,综合整治环境卫生,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加强城区垃圾袋装化、密闭化管理,彻


底清除卫生死角。
大力实施文明示范工程。围绕“山水古城、文化名城、旅游新城”的城市特色定位,建成一


批富有龙泉特色的标志性设施项目和城市景观。在进一步深化华楼商业示范街创建的基础上


,加大对主要繁华街道街景美化,亮化的改造建设和日常不文明行为的管理力度,抓好中山


街、新华街、贤良路等路段文明示范街创建工作。
(五)规范市场,着力培育、促进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先导性产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基本物质


条件的产业。要进一步优化企业结构,提高资质档次和管理水平,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步


伐;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筑施工和企业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实行跨行业、跨产


业的企业资产重组,以全面提升建筑企业档次;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立足于创新和人


才开发,实现科技兴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经营


活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完善工程监理制,严格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大建设.大发展过程中的项目建设质


量和安全;建立激励机制,深入开展创优创杯夺标活动,积极鼓励企业向县外、省外竞争;


认真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强化招投标管理。
    (六)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促进住宅与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住宅与房地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事关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社会稳定,必须始终坚持住


宅商品化方向,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


理,价格基本稳定。要初步建立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农民公寓、廉租房等住宅分层供应体


系和保障机制;以加强社区建设,推进物业管理为手段,进一步优化居住环境;以国家产业


政策为导向,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规范中介服务,提高市场运行质量,促进房地产业持续


健康有序发展。要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年度土地投放计划;建立住房保障体系,改善中


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培育和规范市场,促进住宅与房地产


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保障问


题。
    (七)抓好改革改制,理顺管理体制。
建设事业、企业单位改革、改制势在必行,一方面是政府转变职能,实行政事、政企分离的


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摆脱困境、重新崛起的必然选择,需要我们以凤凰涅磐的精神和勇


气去面对改革,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新的挑战。在加快推进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积极采取稳妥的方式,认真探索改制转体的多种形式,确保稳步有


序推进。
    五、“十一五”时期加快建设事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树立城乡统筹理念,优化资源配置,坚持可持续发展。
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提升土地价值,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变资源为资金,使土地成为城


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制度,控制一级土地市场。根据建


设规划,通过征用、收购、收回、置换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土地的前期开发和储备


,然后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从而控制、调节城市发展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政府严格控制着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建设


筹措建设资金,通过控制土地供应与配置机制,调控满足城市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提高


。在为城市筹措建设资金的同时,保障为城市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用地和建设资金,


保障区域发展和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做好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
    要以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目标,努力落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


城市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工作,搞好城市路网、供水、排水、供配电、抗震防灾和综合交


通等专项基础设施发展规划,重视城市中心区和重要带点的设计工作,努力提高城市规划水


平。要积极与国内高水平规划设计单位进行业务交流,加强规划设计队伍的培训,提高规划


设计的整体能力和规划设计水平。在规划年限内,要按照批准的城市规划严格管理和组织实


施,有计划地进行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全面提高城市化水


平。城市成片开发、旧城区改造必须按照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功能分区,确保总体规划目


标的实现。
    (三)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首先,争取国家在投资上的政策倾斜。使尽可能多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列入国家建设规


划。其次,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抓住当前对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宽松环境


及有利时机,把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资金占当年GDP的比重逐年提高,重点用于城


市道路和环境建设。建立完善的土地储备制度,优化开发环境,将生地变熟,把拍卖的资金


大部分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再次,要加大市场化的开发力度。积极探索BOT(建设、经营


、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等建设模式,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筹资闯出一条新路。再


后,要加强对城市建设发展公司运营体制研究,以其为载体进行资金融通、项目建设、资本


运作、综合开发等一系列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中心,以集团化发


展,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为特征的基础设施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提高运行服


务水平。
    (四)提高办事效率,改善发展软环境。
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激活投资主体。改革项目审批制度,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确立


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激活服务主体。推动机关职能从管理型向


服务型转变,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建立健全高效便民的审批运行机制。按照“重在提


质、贵在提速”的要求深化机关效能建设,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为目标,全面推行机


关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否定报备制,完善机关评优创先、投诉处理、效


能告诫、责任追究制度,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到位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

附件:
附件: